大象elephant (2003)
2003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最佳导演奖 编剧、导演、剪辑:加斯.范.桑特/Gus Van Sant
影片简介:
美国一所普通高中普通的一日,逃课未果的John(John Robinson),在父亲的逼迫下回到校园;喜欢摄影的Elias(Elias McConnell),在校园内外拍过一些人物和风景后,来到学校暗房冲洗照片;新交了女朋友的Jordan,正被与他有过关系的女孩纷纷议论着;被人冷落情绪异常低落的Michelle,来到学校图书馆帮助做工……
校园高墙之外,时常受人欺负的“患难兄弟”Eric(Eric Deulen)和Alex(Alex Frost)正在家里午睡,他们对纳粹形象和暴力游戏非常迷恋,曾在互联网上订购了枪支。午睡过后,两人进行一番简单的策划,身穿美军野战装、手持冲锋枪走进校园,开始大开杀戒。
有关电影的心理学解读:
关于这一部电影《大象》,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心理现象:集体无意识、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反社会人格。这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联系的。
首先,是集体无意识。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集体无意识”作为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无处不在,并一直在默默而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行为,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是“封建社会”下所形成集体无意识的牺牲品。集体无意识的内容里包括本能和原型。本能是行为的推动力,原型是领会和构筑经验的方式。
《大象》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国高中校园中的集体无意识——孤立、约束、冷漠。就像一些影评对这部电影主题的描述“当一只大象出现在起居室里,人们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就假装它不是真的大象”。
电影中人物给我的感觉是他们只关注于自己的事情,对身边的人和事不闻不问、不关心,我看到的是心孤僻、目光狭窄、思想僵固、情感冷漠,甚至听到枪声也无动于衷。这种美国校园中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在电影中体现出来的就是:校长的无能管理、父母的不合理管教(例如偷看日记)。
第二个方面,是自我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
青少年时期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过渡期。这个时期由于身体的急剧生长和知识活动领域的扩大,青少年经常遇到感情困惑和概念冲突,因此在儿童时期对父母的无意识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核心问题。自我同一性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青少年经常在思索“我是谁”、“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同一性和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在这一阶段达到顶峰,这就是青少年问题大量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同一性混乱的问题综合症,它包括自我意象的分裂、不能建立亲密感、或者是通过随意的性接触来寻找亲密、时间紧迫感、不能集中精力做必须做的事,以及反抗家庭和社会准则。
《大象》中的Eric和Alex正处于青年时期,由于家庭的教养与学校教育的缺失,加之暴力电子游戏的影响,出现了自我的同一性混乱,他们的是非观、世界观与道德观都出现了偏差,甚至认为武装袭击只不过是一个游戏……而这种同一性混乱,很大程度上是上文提到的集体无意识导致的。
最后,同一性的混乱。
造成了Eric和Alex的反社会人格。有这种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体的突出点是行为具有悖离社会规范的倾向,且在损害社会和他人之后没有愧疚之心,不能从挫折与惩罚中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的报复社会。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哀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大象》中,虽然Eric和Alex的心理障碍是最突出的,但是电影中的人物John、Alia、Michel、Jorden、Kelly、Nichoe的刻画,都表现出了以上所说的集体无意识与自我同一性与同一性混乱的心理现象,实际上,导演对他们从多角度反复地、细腻的刻画是不无道理的,他们“行走”的过程,给了我们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的叛逆与迷茫,我们应该向成年社会寻求帮助吗?但他们完全不懂我们,并且在平等的外衣下是成人世界强加给我们的各种做人的规则与束缚,也许电影中的枪击案是对所有成人社会的一次警告一次极端的示威。在没有任何激烈冲突下人依然可以做出杀掉同类这样的非理性行为,这是对人基本原则的挑战但也是对自我迷茫的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