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墨菲 于 2015-8-14 10:34 编辑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文文,女,16 岁,高一学生。 因5.12 大地震杂压上被埋10 多小时获救,病情危重,转入ICU 病房抢救治疗。入院时T:36.9。C P:107 次/min R20 次/min BP154/93mmHg。入院诊断:①左下肢截肢术后伴感染 ②ARDS ③急性肾功能衰竭 ④左上肢运动障碍。经过27 天的抢救治疗,目前病情好转,生命体征平稳。主管医生护士对个案的描述:孩子任性,常哭泣,爱发脾气,不配合治疗,夜间害怕,要医生护士陪着,紧张,害怕疼痛,轻度疼痛即不能忍受而哭闹不止,要求使用止痛剂。咨询师初次看到的个案情况:孩子躺在病床上,精神差,表情漠然,皱着眉头,眼神忧郁,无助。对医生护士的治疗护理及问候,不理不睬。地震反应评估:第一部分得分95 分,第二部分得分75。
2、 个案的问题分析:(1)个案因创伤后处在应急反应中,出现情绪上的紧张,焦虑等,行为退化,依赖成人。(2)没有安全感,夜间恐惧,怕独处。(3)易怒,发脾气。(4)固执,易哭。(5)入睡困难。
3 、心理干预目标:(1)近期目标:①帮助个案放松紧张焦虑情绪,减轻恐惧害怕,体验安全感。②改善睡眠。(2)远期目标:①学会控制情绪,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②鼓励孩子自尊,自立,自信,做自己能做的事,不依赖成人③自我成长。
4 、心理干预方法:①倾听,理解,陪伴,增加安全感②适度的宣泄,情绪释放③呼吸放松,想象放松④应对方式的讨论
干预过程
1、第1 次面谈:我走进病房,孩子躺在床上,无精打采,作自我介绍后,开始谈话。“文文,阿姨陪你说说话,好吗?”(尊重孩子,让孩子自己选择)。孩子点点头,我坐在孩子的床边,“伤口还疼吗,现在哪里不舒服?”边问候孩子,一只手握住孩子的手,孩子的额头有细细的汗珠,我用纸轻轻为她擦拭。(用身体接触孩子,关心孩子,让孩子体验安全感,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孩子诉说伤肢疼痛,心里难受,想回家,想上学,晚上睡不着,想一个同龄的孩子陪自己说话。边说边哭泣。“哭出来会好受些,想哭就哭吧。”(宣泄,释放情绪)。
分析:孩子一人住在ICU 病房,病情重,和家人分开,处在多种创伤应急中,没有安全感,孤独,躯体不适,入睡困难,担心。干预的重点是给孩子安全感,建议医生护士有时间多陪陪孩子,让孩子每天能看到家人,病情许可的情况下,让家人疼痛,难受,入睡困难的时候学会放松,做深呼吸,转移注意力(听音乐,看书,和医生护士说说话),告诉孩子有医疗专家组在为她治疗,对孩子承诺她的病情一定会一天天好转,让孩子看到希望。
2 、第2 次面谈:医生与孩子的对话:医生:“文文,你的肾功能不好,必须控制饮食,今天只能吃一个苹果,半个橘子,只能喝1000ml 水,要慢慢吃,不然晚上就没有吃的了。”文文:“不行,吃那么少,我不,我口渴,我难受。”(哭闹)咨询师和孩子的对话:咨询师:“文文,今天你可以吃一个苹果,半个橘子,还可以喝1000ml 水,什么时候想吃,告诉姐姐,姐姐给你吃好吗?”文文:“好。”咨询师:“文文真是一个懂事可爱的孩子。”文文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分析:孩子在受创伤后,言行冲动,焦急,不能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医生护士敌对,在交流技巧上,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尊重孩子,鼓励赞扬孩子,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培养和恢复自我控制感、自尊心,促孩子的心理康复。
3 、第3 次面谈:文文今天病情好转,精神不错,看到我走进病房,主动和我打招呼。我和孩子开始谈话,引导她谈论自己喜欢的事,她告诉我喜欢看动画片,特别是日本动画片。文文的描述:粉红色的樱花开满枝头,花瓣像雪花一样轻轻飘落,随风飘舞,落在青青的草地上,落在小河里……好美……文文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笑的很甜,很开心,很放松。孩子的病房里有一个贝壳挂件,孩子没去过海边,给孩子描绘蓝天,大海,白云,让孩子想象。引导孩子配合医生治疗,早日康复,和妈妈一起去看大海,给孩子希望。
分析:随着孩子病情的好转,引导孩子发现,回忆美好的事物,摆脱负面情绪,紧张、焦虑情绪得到放松。要让孩子在当前仍有困难的情况下,克服不利的状况和创伤事件,看到未来和希望。
4、 第4、5 次面谈:观察到孩子给同学打电话,边谈边笑。孩子的姑姑来看孩子,给孩子带来家乡朋友、同学、和邻居的消息,孩子很开心。谈到她们认识的一个同学地震时从楼上跳下,没受伤,为他感到高兴和庆幸。鼓励孩子写日记,记下地震发生后的事,记下他人对自己的帮助。
分析:孩子病情进一步好转,鼓励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时间和生活,给孩子自己的空间,医生护士等对孩子的支持适度,减轻孩子对成人的依赖,逐步恢复孩子的日常生活,自己支配自己的时间,和家人和同学、朋友交流,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情绪。
5、第6、7 次面谈:和孩子讨论未来会存在什么困难,如何采取相应的行动,解决困难,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6、结束会谈。
家庭干预
在对孩子进行干预的过程,安排两次家长的团体干预。
1、参加人员:心理咨询师地震受伤后截肢伤员的家属残疾人心理援助志愿者。目的:①评估家属的心理状况,帮助其支配、认识、管理自己的情绪②指导家属如何帮助孩子度过心理危机③讨论目前应对危机的策略。
2、具体方法:①通过与孩子家属的交流,让其倾诉,协助宣泄负面情绪,使成员与有相同经验者彼此分享,得到情绪上的支持。②让残疾人志愿者利用现身说法,讨论一些实际的信息和恢复方法,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激发自己面对灾难的新思维。③根据具体情况帮助他们提高应对技巧和能力,同时加强社会支持。最后,由家属安排时间让残疾人志愿者和孩子见面,让孩子了解残疾人使用假肢后的生活和工作,鼓励孩子自信,自立。
干预效果评估
咨询师的评估:孩子能和医生、护士做有效的沟通、交流,对自己的需求和愿望进行较好的表达;夜间入睡困难明显好转;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成人的依赖减低。
医生护士的评估:孩子情绪反应正常,不发脾气。能主动配合治疗,脸上常带着笑容。大部分时间夜间能安静入睡。
家长的评估:孩子在日记中写到自己的地震经历和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写对地震中死去同学的怀念,出院后想去看同学的父母,想帮助安慰他们。孩子虽然伤残了,能面对现实。
追踪效果评估:目前孩子在康复科接受康复治疗,身体心理状况恢复良好。
讨论
1、由地震灾难所致的心理伤害及需要的心理需求远大于躯体伤害。如果个体经历创伤性事件后,能够向他人倾诉或有意识的面对自己的情感和知觉,那么个体就可以免受创伤事件的困扰,并可以减少创伤事件所引起的生理反应。在本案例中咨询师应用专业技能,提供一个安全的情感环境,倾听、陪伴、支持、尊重个体,达到稳定作用,促进个案的身体及心理康复。
2、创伤后的自我成长:是指在面对灾难时,人生观发生积极的改变,或保持平和和乐观的心态。创伤后自我成长是一个积极的现象,它来自创伤经历。当灾难发生后,个体丧失了财产、失去了亲人,受伤甚至被截肢,个体可能会绝望,甚至有活不下去的想法,但个体也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而比以前更坚强。在个体危机处理模式中,采用“以来访者为中心治疗”技术来倾听和支持,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相信个体有很强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罗杰斯认为,人在本质上是理性的,有责任感和有现实感的,人具有“自我成长”的本性,使得他们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并创造性的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本案例是青少年,正处在心理和生理成长期,通过干预帮助个体成长与自我实现。
3、本案例的环境特殊,在医院ICU 病房,咨询师和医疗团队合作,在保证医疗服务的前提下,为个案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做一个尝试,拟为在ICU 等特殊环境下为个案提供更好的心身服务做一个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