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3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它] 光明日报:“弱势心态”塑造不出理性文明

[复制链接]

357

主题

744

帖子

7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6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3 10:2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近期,福建泉州一位70岁的老人因公交车坐过站,司机又不同意中途停车而殴打司机,老人被治安拘留7日。7月1日,因对航班延误不满,登机后,汪某等三人未按自己登机牌上的座位号入座,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

  这类现象呈现出一个共同点,即“有理的自负”。如公共交通工具上,为老人让座是一直被倡导的公德之举,但一些老人将让座视为强制行为,动辄对不让座者实施暴力,就显然有违道德的自觉性和相互性。

  当下,公众个体意识有了显著增强。人人都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有意识地去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这是好事。但很多时候,所谓的个人权利意识,也往往显得随心所欲。在当下的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公共辩论中,都不乏这类偏颇。

  论及这一现象的发生缘由,很容易让人想到这是公共意识、公民素养不足的例证。在笔者看来,这类现象的生成,或许还有一种群体性补偿心理在作祟。过去,无论是在物质还是在权利保障上,我们都经历了极端的年代。现在许多人腰包鼓起来了,权利意识也开始萌芽,自然会去寻求一种地位与权利的补偿。

  其实这恰恰是一种弱势心理的作用。在各种论坛里,有关弱势群体的帖子常常应者云集,充分证明了这一心理的普遍性。在这一心理主导之下,每个人其实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立个体。当一个人的表现要完全视外界情况而定时,自律也就很难形成。所有的公共表现,也将异化为“实用主义”式的趋利避害。这也能解释,为何从社交工具到现实生活,我们的情绪往往最容易被一则很可能与自己毫无关系的“新闻”挑动。

  陈丹青曾回忆自己初到美国时的惊讶:“街上的年轻男女,人人长着一张没受过欺负的脸。所谓‘没受过欺负的脸’,我的理解,一方面是自信,另一方面是在独立意识的引导下,通过对公共规则的恪守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里有一个值得揣摩的现象是,我们往往发现,在国内不遵守规则的国人在国外倒是习惯了排队,其中社会文明的规训作用当然不可或缺,但我有所怀疑的是,这依然不过是一种更文明形式的‘实用主义’。因为在国外‘习得’的这一文明训练,似乎并没有被带回国。”

  弱势心理的根源,仍是源自一种深度的不安全感和自身角色意识的欠缺。人们不能肯定,假如自己不“从众”,选择成为守护规则的少数人,是否会成为不吃亏的那一个?也因为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身份意识,羞耻心变得可有可无,也就很难有意识地去反思公共行为的尊严与否。

  形成一个有尊严的公共生活场域和方式,首先需要公民角色自我认同的回归和强化,而“弱势心态”永远塑造不出理性文明的公民。解决之道,需要公民意识的觉醒,更需要一种外在的制度赋权,为每个人找到一个适配的“座位”。

(来源:光明日报)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