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9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热点] 虎妈狼爸们的教育心理矛盾

[复制链接]

357

主题

744

帖子

7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6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8 10:55: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范小成 于 2015-3-18 10:58 编辑

     “虎妈狼爸式”教育为什么得到拥护

       虎妈狼爸所依仗的,乃是自己孩子取得了一般人所认同的“成功”。而人们认同他们,也正是他们的孩子都成功地进入了好的高校。但事实上,进了北大也好,哈佛耶鲁剑桥牛津也罢,都并不代表这孩子就是优秀和健康的,不代表他们就是成功的典范,更不能说明他们就一定拥有美好幸福的人生。什么是教育的成功?考上名校就等于成功吗?名校也有孩子自杀、被迫退学、迷惘彷徨,也有人毕业后一事无成。可以说,不管是什么名校,它都不过是人生的一个阶段。虎妈狼爸的教育能够让孩子进入这个阶段,但对其未来,又将起到什么样的影响?模仿他们的人,又会在棍棒之下教出什么样的孩子?

       有这么多人对“虎妈狼爸式”教育趋之若骛,说明社会的“成功”崇拜已经深入到教育领域中去了。家长们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忽视他们的幸福感,唯一认定的就是“成功”,即考上名校。一个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孩子不是家长们心中的好孩子,只有头上戴上了名校光环的孩子才是他们想要的,才是有价值的。这就是“虎妈狼爸式”教育得到拥护的根本原因。这些家长急功近利地迫切想要得到明确的“成功”,也正如同社会上流传的“成功学”一样,只看到地位金钱的成就,从而忽略对孩子和自己的灵魂的陶冶。这样的成功,是否能真正持久?只要比较一下奉行宽松教育的美国的孩子们,长大后都能够创造多少精神和物质财富,取得多少科学技术发明,如何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就可以知道了。

       教育别被“3个孩子进北大”遮望眼

       如果没有“孩子进北大”,谈到这种“三天一顿打”的体罚和棍棒教育,舆论和公众必会很不屑,必然会立场坚定地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的、摧残孩子身心的教育方式,应被抛弃,不能随意打骂孩子。可是,因为有了“孩子进北大”的诱惑,有了这个炫目的教育成果的遮掩,人们便是非不分了,失去了清醒的判断和理智。一俊遮百丑,在很多家长看来,只要孩子能进北大,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是可以的。不是以孩子为中心,不是尊重教育的规律,而是以“教育的成果”来判断。家长为了孩子进北大,可以不择手段。

       也就是说,中国当下教育的问题,并非方式和手段选择上的困惑,而是在方向上陷入了功利主义的迷思:只要进名牌大学,就是好教育。不关心孩子是不是接受到完整、科学、全面的教育,不是把孩子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对待,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和身心的健康发展;标准只有一个,就是以高考为指挥棒,以进名牌大学为终极目的。教育成败只有一个标准,就是高考分数,就是考大学的归宿。正因为如此,“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的“狼爸”可以毫无心理障碍、毫不顾及孩子感受地谈论“三天一顿打”。

      “虎妈”的教育方式之所以受追捧,也是因为她教出了两个上名牌大学的女儿。于是,以粗暴的教育方式笑傲舆论,舆论不仅不会谴责,甚至会羡慕忌妒并追捧。

       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北京大学录取——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孩子进北大,就算是成功吗?且不说进北大的不一定是优秀的人才,他们的身心是否健康,他们有没有因“三天一顿打”而身心受伤?再说,“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也许只是个案,类似的体罚和棍棒教育可能多了去了,可有多少同样经历的孩子进了北大,而不是走向一种逆反呢?不能因为“孩子进北大”的表现成果而遮住理性的分析。

       对“狼爸”的讨论,暴露了中国教育的焦虑,不知道怎么教孩子,一个“孩子进北大”就左右了他们的思考。

       家长常见的教育矛盾心理

       教育矛盾心理:既想教育孩子谦和礼让,又担心孩子吃亏

       不少家长注意到了要培养孩子谦和礼让的品质,看到孩子吃独食,或者不让小朋友玩他的玩具,就教育孩子要谦和,讲孔融让梨等故事。可是当孩子从幼儿回来高高兴兴地告诉父母,幼儿园发水果,他挑最小的,父母又觉得孩子吃亏了。孩子满心以为能得到父母的赞扬,结果却挨了一顿骂,孩子犹如吃了一闷棍,糊涂了。

       有些家庭教育孩子仅仅在理论上要求孩子礼让、尊重他人,而在实践上去是大力培养孩子的自私心理。当孩子想和父母一起分享好吃的食品时,做父母的往往会忘记平时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反而会说,这是妈妈为你买的,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会形成“最大、最好的东西就该归我”的意念。父母说的是这样,做的又是那样,孩子困惑,简直无所适从,不知怎样才能符合父母的要求,很快孩子学会了说一套做一套的坏毛病。

       教育矛盾心理:既想扩大孩子的活动范围,又怕孩子惹祸

       有的家长鼓励孩子找小朋友玩,鼓励孩子使用剪刀,鼓励孩子参加多种活动,可是一旦孩子跟小朋友打架,学会了骂人,或者剪破了手指,他们马上会收起剪刀,关上门,认为还是关在家里让孩子一个人乖乖地安心,于是他们就企图用说教来培养孩子尊重别人和相互协作的好品行,这样教育孩子其实是不能奏效的。因为孩子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中才能从自我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才能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区别,了解集体中每个成员应有的权利和义务,从而培养出尊重自己、尊重他人,理解行为规范,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教育矛盾心理:既想鼓励孩子独立自主,又怕累着孩子

       父母都盼望着孩子快快长大,早早独立,哺乳期盼着断奶,会爬了盼着会走,会跑了盼着孩子能独立自主,早日脱离父母的“脐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是当孩子真的逐渐独立,进入反抗期,开始相摆脱父母的控制,背着成人做事,甚至愿意独处,不愿父母干扰时,父母却又茫然若失,这种失落感和担忧感使父母产生一种冲动,想把孩子紧紧抓在手中,于是他们干脆包办一切,什么都要管,什么都自己动手,给孩子穿衣、喂饭、系鞋带、收拾玩具,照顾得无微不至,这种教育孩子不放手的管理方法,使孩子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其实,要让孩子独立,就必须放手让孩子去闯。

       教育矛盾心理:既想对孩子进行早期智力开发,又时常半途而废

       许多家长一种误解,认为孩子教育早期就是对孩子进行知识传授,以能背多少诗、算多少题、识多少字来判断一个孩子的聪明程度,结果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忽而要求孩子死背知识,以孩子能背诵古诗而在别人面前炫耀,忽而又担心这种强迫性的训练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于是又不要孩子死记硬背了,弄得孩子稀里糊涂摸不着头脑。

       有些家长不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又走向另一个极端,追求发展孩子的多种“潜能”,为孩子创造“学习环境”,给孩子安排多种学习活动,从学英语到绘画、学弹琴,赶得孩子团团转,可事实上家长提出的这些要求超过了孩子的接受能力,造成孩子接受上的消化不良,结果事与愿违,弄得孩子惶恐不安,甚至呆头呆脑。家长教育孩子,对孩子的学习要求应适时适度,要符合孩子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规律,还要注意启发孩子的兴趣并进行持久的一贯的引导。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188

帖子

221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21
QQ
沙发
发表于 2015-6-12 14:55:08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浙江绍兴
有道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值得好好思考。谢谢分享!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7

主题

744

帖子

7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69
QQ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6-15 10:43:5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不客气,大家相互交流,可以促进自身的提高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