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79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运用认知疗法进行治疗 上

[复制链接]

790

主题

1384

帖子

13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8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7:05: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认知疗法是最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系统疗法。它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理论上有密切的关系。认知疗法没有统一的定义,它的理论也没有统一的纲领,认知疗法的治疗家持有不同的理论,应有不同的技术方法,但他们的共同点都强调认知过程是作为心理行为决定因素这一根本观点,认为情绪和行为的产生依赖于个体对环境情况所做的评价,而此种评价又受个人的信念,假设观念等认知因素的作用和影响。  

  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从而矫正并适应不良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的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现实思维活动,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并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认知疗法的基本原则首先先了解认知的基本模式。个人的认知状态对他的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如一个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他自己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他的情绪是焦虑或是愤怒,是抑郁或愉快,他的行为采取的是逃走或攻击,由于个人原有的认知基础不同,对应激的行为和情绪反应也各易。  

  每个人的人格特点决定了他或她认知的特点和最易受损的敏感点,在某种特殊的应激条件下,这就构成了本人心理上易受伤害的弱点,即为某人心理上易受伤害的触发点。应激可导致认知结构正常活动的功能损害。当应激使个体处于利攸关时,其原始的自我中心的认知系统可能被激活,是个体做出极端的,绝对的,单向的判断,是整个的思维失去意志的控制,减弱了对过强的偏激思维的控制能力,而出现了病理心理过程的表现。  

  应激,环境,与其他人不良影响的共同作用下可增强不良的认知反应,这些错误的认知组成的生物反馈链,使某些心理病理现象-如抑郁,焦虑等得以维持下去。基于以上认识,思维被视为认知治疗的关键,改变不良的思维,则能改变情绪和行为。但认知治疗并不忽视情绪和行为,并强调治疗者应善于引导患者的情感,同时注意患者的行为模式及行为改变的方式。  

  认知疗法的总体策略是交谈程序和行为矫正的混合物。在治疗中既强调解决当前的主要问题,也注意造成问题的原因。在治疗的过程中,应帮助患者解除他们歪曲的认知,与患者共同努力发展用正确的方法去评估他们的经历。  

  认知疗法企图从三个不同的水平纠正患者的认知。自动思维为最易于接近的表面思维,这种思维往往是某种特殊情境下立即出现的思维。设想则是较深一层的思维,他是基于原有的条件,及相关的情况所形成的信念。策略或复杂的思维模式为最深层基本信念,可能是一种固定的先入为主的信念。这三种思维层次是相互关联的。  

  认知疗法的目的就是企图纠正所有三级水平的错误认识。一般来说,自动思维是最不牢固和易于测知的。故在治疗早期时针对这一水平为主。当患者已能较容易的识别和测定他的自动思维后,治疗者应帮助患者进一步识别他的潜在的设想,这种设想可采用书面表达的形式,更好的方式是采用行为尝试的方法来表达。最后应是测定,干预改变策略。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积和对事的见解等等。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  

  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因此,行为矫正疗法不如认知矫正疗法。”例如,一个人一直“认为”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连自己的父母也不喜欢他,因此,做什么事都没有信心,很自卑,心情也常不好。  

  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疗法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其中认知重建最为关键。对于如何重建人的认知结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认知疗法的大师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艾利斯认为,经历某一事件的个体对此事件的解释与评价、认知与信念,是其产生情绪和行为的根源。因此,不合理的认知和信念引起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只有通过疏导、来改变和重建不合理的认知与信念,才能达到治疗目的。梅钦伯姆认为,人的行为和情绪由自我指令性语言控制,而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儿童时代就已经内化,虽在成人时意识不到,但仍在控制人类的行为和情绪。如果自我指令性语言在形成过程中有误,则会产生情绪障碍和适应不良行为。因此,治疗包括学习新的自我指令、使用想象技术来解决问题等。贝克也指出,心理困难和障碍的根源来自于异常或歪曲的思维方式,通过发现、挖掘这些思维方式,加以分析、批判,再代之以合理的、现实的思维方式,就可以解除患者的痛苦,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  

  从另一角度言,认知疗法乃是针对心理分析疗法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心理分析治疗时,常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潜意识和情感症结,而这种潜意识的欲望或情感,往往只是施治者的分析预测,不容易向患者解释,也不容易被患者接受,更不易作为治疗的着眼点来操作。但认知治疗把着眼点放在认知上,它不必管看不到、也抓不到的潜意识,只要更正这些可用语言描述的观念、想法、信念,处理好非功能的“认知”即可。既明显,又具体,易取得患者的理解与协作。  

  认知疗法强调,常见的心理障碍的中心问题是某些歪曲的思维。认知治疗在于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方法以克服盲目、错误的认知。从广义的角度看,认知疗法包括所有能改变错误认知的方法,如说明、教育、批评、促膝谈心等。但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相应地有其特殊的方法、技术和程序。首先,施治者要向求治者说明一个人的看法与态度是如何影响其心情及行为的;其次,帮助求治者去检讨他所持有的对已、对人以及对四周环境的看法,从中发觉跟患者主诉的问题有密切关系的一些“看法”或“态度”,并协助患者去检讨这些看法或态度与一般现实的差距,指出其错误认知的非功能性与病态性。最后,督促患者去练习更换这些看法或态度,重建功能性的、健康的看法与态度,以便借此新的看法或态度来产生健康的心理与适应性的行为。

       认知疗法常用的治疗技术如下:  

  1.改变求治者的现实评价。大家知道,人在药物作用、疲劳、意识清晰度下降或过份警觉的状态下可以出现感知歪曲,从而影响现实评价,如“白訟E苍柏”、“草木皆兵”。在异常认知方式的影响下,同样可以出现现实检验的错误。如偏执病人,把别人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都认为与自己有关;抑郁病人总觉得事事不如人,犹如行尸走肉;疑病症病人把躯体的任何不适都认为是严重疾病的象征等。正常人能够区分主观与客观、假设与现实;在接受假设以前,知道先对假设进行检验。但病人常把二者混为一谈,如焦虑病人把任何风吹草动都视为危险信号。还有的病人虽然进行了检验,但只接受与自己观点一致的证据,拒绝与之相反的证据,以致患者的认知评价不能正确反映现实。要帮助患者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让病人充分认识到自己认知的局限性,施治者可直接或间接地向患者运用认识论的原理,来解释以下问题:①对现实的感知,不同于现实本身,最多也只能接近现实,因为感觉器官的功能有限,不可能完全反映现实,在病态的情况下尤其如此;②对感知的解释依赖于认知过程,如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以及概念、判断、推理等。此过程容易出错,任何生理、心理问题都可影响认知过程。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