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情绪问题] 别让焦虑成“家族遗传病”

[复制链接]

53

主题

240

帖子

250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5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10 13:37: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每个教育焦虑的妈妈很可能教出一个焦虑的孩子,而孩子在他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修复,那么他为人父母后,仍会把焦虑的情绪带给他的后代。现在很多家长的焦虑是有‘家族遗传史’的,如果父母自己仍然不注意改变自己的话,很可能将焦虑继续‘遗传’下去。”

  父母焦虑源于上一辈遗传
  一位妈妈的问题让人非常吃惊:她的孩子有一个坏习惯,如果考试考得不好就会发火、失眠,甚至有一次把考卷撕碎吃掉。不久前,孩子对妈妈说:“我天天都很累,是不是死了就可以不要那么辛苦了?”这句话触动了妈妈的神经,开始反省自己。

  这位妈妈说:“过去,我是家中唯一的孩子,父母每天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我身上。现在想起来,我成了我妈妈的化身,想的都是怎么让孩子多学一点。有时候白天上班时,我也会一阵沉默,同事很奇怪,其实那时我正在想,前一晚给孩子讲解的题目有没有讲清楚。”心理咨询师陈露表示,这就是典型的焦虑“家族遗传”。

  心理学家调查发现,几乎所有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都有自己成长的烙印。焦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能也有类似的代际传递。“很多时候,父母是如何把我们抚养长大的,我们也会如何把孩子抚养长大。”陈露进一步解释,当代孩子的祖父母辈都经历过动荡的年代,祖父母辈是缺乏安全感的一代。缺乏安全感势必会引起焦虑,而这种情绪,同样也会传达给父母这一代。

  尤其是母亲,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来源。但是现代的母亲不仅面临家庭育儿的压力,还要应对工作压力。如果母亲对自己的工作并不那么满意的话,那么就会更焦虑,希望孩子能比自己做得更好。

  按照社会学和教育学的原理,在孩子2岁以前,母亲的角色就是“奉献”。根据科学家的观察,孩子在1岁的时候就能够读懂母亲的情绪了,而当母亲童年没有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又在成年后面临各种竞争,就更加无法把稳定的情绪传给孩子。

  孩子太希望回报父母
  “家长及早改变自己吧,因为孩子很善良,尤其是独生子女更容易受伤。”陈露说,“经常遇到很多父母抱怨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才会‘传染’上焦虑,有些家长甚至说‘我小时候也这样,为什么就不焦虑’。”

  独生子女们承载了父母很多的期望,他们其实都知道父母很爱他们,也希望用成绩回报父母。在学校里,孩子们需要面对高焦虑群体之一的老师,显然无法获得心理上的安宁。如果回到家,仍然面对父母的焦虑,那么,这些孩子就会整天生活在高竞争和高压力的环境中,情绪很难有平复、改善的时间段。当负面的信号积压得过多时,有些学生可能逃避,他们或沉迷游戏,或采用各种方式逃学,更极端的就是轻生。

  父母划清与孩子的界限
  对父母来说,每位家长都有纠正焦虑遗传基因的机会。陈露说:“父母应知道,他们应该划清自己和孩子的界限,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减少焦虑情绪,更少地把焦虑传染给孩子。”

  尽管家长们常抱怨外部教育环境非常不理想,大批的家庭在提前学习和大规模补课,连孩子都主动提出要补课。但是,心理学家们认为:“我们无力改变外部环境,唯一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和孩子,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在孩子上学前应建立孩子内心的强大,这样,即便将来孩子遇到挫折,也能从容以对。”而且,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孩子起的作用也应有区别:

       例如,小学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不强调成绩,尤其是3年级以前。因为小学阶段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增进孩子和同龄群体的相处能力。而到了中学生阶段,家长要关注孩子如何习得有效,提高效率。

  陈露说:“现在谁都抱怨扭曲的教育制度,但是家长很少想到,他们应成为所教育制度不足或缺陷的补偿系统。学校不关注的家长就要关注,这样孩子在学习的压力下不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后,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孩子遇到问题,父母必须秉持首要原则不求助,不施助。父母应让孩子知道:“我理解你会遇到很多问题,也允许你犯错,只要你需要,我随时会帮助你。但不会替你承担责任。”其次就是信任、尊重和接纳孩子。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2305

帖子

592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922
QQ
沙发
发表于 2015-8-6 07:45:35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天津
{:soso_e181:}感谢分享,赞一个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