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华博士“厌恶科研”带来几多反思

[复制链接]

439

主题

925

帖子

9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2 15:59: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清华博士“厌恶科研”带来几多反思

    近日,清华博士生萧杨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其导师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数日后,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新京报》11月23日)


  萧杨的选择引发广泛争议,从报道中容易发现,对于智商较高的清华博士而言,他的选择不是随随便便得出的,而是深思熟悉后的结果。而要想从典型个例中寻获公共反思的价值,也需深入到当事人的心理抉择中去,从中去发现问题的实质,以及这问题是在如何影响一个年轻人的职业之路。


  他说,“此前一直坚持科研不是老师强迫的,只是因为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问题,甚至是帮实验室干杂活,都是完成的既快又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程老师以为我喜欢做科研”。可以说,萧杨对自身职业选择的反思,已触及了教育的软肋。


  容易看出,萧杨因为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所以导致他背离了自己原有的兴趣与爱好,而只是按照导师的要求来做科研,尽管也做的很好,但这却并不是他的快乐之选。相比而言,做一名老师能让他更有成就感。他的选择没错,可是谁错了?错就错在他从小就被教育成了“听话的好孩子”,一直在走别人指好的路。


  “听话的好孩子”是一个教育标准,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标杆。从上学开始,无论孩子的天赋如何,兴趣何在,本身“性质”怎样,都被类似标准所要求,这就像是有一个标准定型的模子,而教育则通过这个模子来给孩子们塑形,把孩子塑造成“科研奇才”“工程师”等社会有用人才。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与兴趣,背离了孩子真正的喜好。就比如萧杨可能原本喜欢教书,但教育制度却让他成为理工科博士,而当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快乐与成就所在,“当一名中学教师”式的背离的发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


  理想的教育应是培养人而不是按照一个或几个模子“塑造”人,它应按照每个人天性资质、兴趣爱好等的不同,给孩子们阳光雨露,助其自然快乐的成长成才,而不是简单的成为“听话的好孩子”,这样才不会出现萧杨式的职业尴尬。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创新性人才“不要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千篇一律就没有创造性。”而知名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中,也通过大学生对梦想的追求与对墨守成规教育观念的反抗,讽刺了教育制度。


  清华博士萧杨最终认识到了自己快乐的归属,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其选择的勇气令人敬佩,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有如此的勇气?而国家、学校、老师在教育投入上的成本更令人心痛。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0

主题

1384

帖子

13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384
QQ
沙发
发表于 2014-9-25 17:40:2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国家、学校、老师在教育投入上的成本更令人心痛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