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验分享]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复制链接]

363

主题

765

帖子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8 12:04: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本帖最后由 津巴特别多 于 2014-8-28 12:06 编辑

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和切入点。班级授课制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学生在校时间基本是在课堂上度过的。我们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育人目标,都要由教师在课堂上去落实和实施。因此说,抓住课堂教学这一环节,就是抓住了教育改革的牛鼻子。离开课堂教学,一切改革、任何教育都是空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最经常的最大量的也是最切合实际的做法,就是依靠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教育,即教书又育人。  

      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为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学校教育的整体优化注入新的活力,也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寻找一个新的切入点……诸如此类意义。尚需理论界从不同学科去研究总结。对于基层学校而言,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意义主要在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师生素质。

  全体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避免了诸如班队活动、心理咨询等参与人数少的局限性,全体教师参与其中。全体教师在参与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又以良好的素质为条件去参与,通过提高教学质量去提高学生素质,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真可谓在参与中发展,在发展中参与。

  (一)教师参与有利于增强科研意识

  当前,向教育科研要质量、要效益,已成为教育走向内涵发展道路的基本战略和策略。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努力争做科研型乃至专家型教师,成为每个教师的自觉追求和奋斗目标。教育科研意识是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追求和探索,是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教育活动的自觉,是对所从事的教育活动的一种清晰而完整的认识。把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种教育科研,保证教师在参与时始终围绕其核心思想,真正抓住精神实质。无论是开设心育课还是各科教学的渗透,都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没有许多教学参考书和教案选编等资料可供借鉴,要靠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去寻找、发现其中的问题,然后把思考付诸实践,选题实验,捕捉头脑中出现的新思想、新问题及经验体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断地学习、思考、探索、总结,不仅使教育科研贯穿于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获得了科研成果,教师自身的科研意识也不断增强。

  (二)教师参与有利于提高教学才能

  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是单一能力所能胜任的,需要多种能力的结合。教学才能就是为了完成教学活动任务的各种能力的独特结合。教师的教学才能因其在教学过程中作用的重要,而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的必要成分。教学才能应包括:掌握和使用教材的能力、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开展心育,无疑会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需要教师潜心分析教材、揣摩教法,相关能力自然会提高。语言表达是教师的武器,正确掌握并熟练运用语言是执教的起码条件。历来对教师语言表达提出的要求不外乎准确、简练、流畅、生动、形象等。心育的开展使得各方面对教师语言表达提高了标准,除满足上述要求外,更要注意语言的感情色彩,多给学生以正面信息,积极暗示。

      为了尝试用亲切、平等的心灵对话去代替多年来空洞、呆板、生硬的知识传递,心育实验学校牡丹江市东苑小学的老师们,不断探索、认真实践,总结出一套《心理感悟型课堂用语》,正是心育使教师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生动写照。为开展心育,教师具有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尤为必要。与以往要求的情绪感染力相比,它有更丰富的内涵。如果说情绪感染力限于文科教学中教师以充沛、饱满的情感去影响学生,使其产生共鸣,那么,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能力远不止于此。心育要求教师的情绪自我调控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它包括:课前调控,即保证上课时充满信心,以轻松、自信的情绪步入教室、影响学生;课中调控,是指教师对学生充满爱心,以爱培养良好的心理气氛,以此缩短师生距离,使课堂保持教与学的热情;课后调控,要求冷静地对待课的得失,尤其是存在问题,认真写好教后记,有利于上好下一节课。

  (三)教师参与有利于塑造健康人格

  教育教学的实践雄辩地证明:教师良好的人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开展心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人格健全发展是其重要内容。只有教师本身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才可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生。教师健康的人格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又能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形成其健康人格。参加培训、课余自学、集体研讨等途径,都会使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联系实际的过程又能深化这些知识。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情感教育能使教师提高情绪调控能力;社会适应教育能增强教师与社会的协调程度;人际交往教育使教师善于交际,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意志教育使教师增加耐挫能力,而具有坚强的意志……逐渐形成健康人格。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