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7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各类障碍] 利用“自然情境疗法”治愈大学生心因性抑郁症一例

[复制链接]

190

主题

655

帖子

6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6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20 11:1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普陀区
利用“自然情境疗法”治愈大学生心因性抑郁症一例

       一、来访者状况

       某男,22岁,大三学生,出身于山东的胶东半岛,由于失恋想不通,不去上课也不去吃饭。白天睡觉、夜晚唱歌,所以寝室里与之同住的七个同学全部搬出去了,留下一人孤零零地独自呆在房间里发闷、发慌,房间狼籍一片,方便面袋子、废纸等遍地皆是,气味难闻,本人不言语,难寻笑靥……

       二、分析诊断

       由失恋引发的心因性抑郁症
      
       三、施治方案

       来访者思维迟钝,行为迟缓,体重下降,生活已迈向不能自理的边缘,他的抑郁原因主要是受外界负面信息的强烈激烈在内心中充满着极度的矛盾和冲突所致,也可理解为正常人偶然受到了超强度精神打击后陷入“情绪低谷”。

       根据来访者的情况,在采用认知领悟疗法的同时改变了一个环境,不是让来访者在心理疏导室中与咨询师面对面的交心融心,因为咨询师在大一时曾授过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他有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医患”关系,沟通起来显得容易,我们选择了本地一个森林公园进行交谈,由于双方一边走一边谈,公园里也有若干男男女女在游园,有年轻的一对对,也有中年夫妻一双双,还有正在谈情说爱的一群群,“此外无声胜有声”,咨询师发现来访者在彼此谈话之间眼睛却盯住了他“有意注意”的那一对对,一双双和一群群,渐渐地话语便多了起来,由原来的问而不答迁徒到来访者向咨询师提出若干问题,要求咨询师来回答,其中有人生的意义,价值观的探讨,学习方法的探求,生活习惯的优劣,当然还涉及到情感问题的方方面面……咨询师因势利导都一一地作了详尽的回答,有时还能听到对方的笑声,整整一个下午过去了,咨询师与来访者又在一家小餐馆里一起吃了晚饭,每人又喝了一瓶啤酒,华灯初上,夜幕来临,彼此乘市内公交车返回高校。

       由于来访者“旷课”较多,引起了学校管理层的高度重视,院领导决定一方面请咨询师进行心理治疗,一方面急请家长火速赶往高校,以便共同商量“休学”问题。

       同学们反映,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整整一个下午,大概有近六个小时的长谈,借公园这种幽雅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人文环境对来访者予以感化和陶冶,第二天便去教室上课了,又在食堂排队买饭,同学们也主动来帮助他清理房间,他感到生活在集体怀抱中有一种“依托感”。

       来访者的父亲和叔叔来到了学校,正值是星期五的下午,咨询师通过精密的谋划,要求家庭的两位长辈带领来访者一共三人去搞一次家庭旅行,去市郊的一个自然风景去谈心、赏心、宽心、悦心、融心,这个自然风景区离市内有20多公里,可以坐专车去坐专车回,咨询师告诉家长怎么与来访者一起去“泛舟游湖”,又怎样去“骑马赛跑”,还告诉走哪条路去爬山等(因为咨询师对那个地方相当熟悉)。这次到自然风景区是他们家庭中的“亲情三人小组”,他们一边完成“三个任务”的同时可以毫不拘束、毫无介意用家乡话交流,用家乡生活方式来度过周末愉快的时光。

       星期一上班后,家长向咨询师通报了去自然风景区的“游览”情况,他们说孩子没有什么了,与在家一个样,不休学了,他自己安安心心地在寝室里看书,又到教室里上课去了。

       学校领导看到了来访者确实没有什么“抑郁”的症状后也没有说什么,两位家长也轻快愉快地返回齐鲁大地。

       四、讨论

       1、抑郁症是一种精神病理状态,有内源性抑郁,心因性抑郁,还有神经性抑郁。该列中的来访者属于心因性抑郁,主要是受外界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其实起因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失恋”。治疗是采用自然情境疗法与认知领悟疗法有机结合,第一步是采用咨询师与来访者进行的专业心理疏导,第二步是采用家长与来访者的“亲子关系”中的“以情激情”,“情景交融”的方法,两次都是“违背”心理疏导中在咨询室里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面对面晤谈的传统操作程序,而是借助“大自然的伟力”来驱使来访者与大自然达到和谐、平衡,然后真正促其来访者“内得心平气和”后再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的怀抱,达到消除抑郁,恢复心理健康之目的。

       2、来访者属于心因性抑郁症,是抑郁症中最容易治疗的一种,它不像内源性抑郁症那样有一定的遗传基因作“坚强后盾”,这只是在后天环境刺激下的“短期行为”,也不象神经性抑郁症那样复杂与顽固,咨询师正因看中了这一“薄弱”环节后才“攻其不备”的,并不是所有的抑郁症运用此法均会收到疗效,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要看症状的轻重缓急,二是看对象,三要看成因。本例中的心因性抑郁表面上看起来好象很“严重”,但症状完全存在于来访者的“意识层面”,来访者的潜意识里还是没有被抑郁所笼罩;咨询对象是一个懂道理,有相当领悟能力的大三学生,况且又学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这门专业课程,有一定的治疗“底气”,咨询师与来访者已是三年的“师生关系”,在医患之间是相通的,在治疗中绝对没有“阻抗”出现,这是一个绝对优势;来访者心因性抑郁的起因是单恋——失恋——想不通——抑郁这样一个比较简单的发展过程,并没有“多头多线”纵横交织的复杂局面。还有关于如何治疗“单恋”与“失恋”的技能与技巧从略,但这些技术全部运用于第一次“自然情境”的治疗中,第二次自然情境治疗是对第一次的补充和辅佐,二者相互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恰到好处。
                                                                        
作者:陈鹏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