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学风格形成的途径
教学风格的形成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只有坚定信念、长时期、多途径地探索追求,才可能塑造自己的教学风格。
(一)树立主观意识
每位教师都应该将教学作为一种艺术性的事业来追求,主观意识能为教师提供心理暗示,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享受艺术性教学的乐趣,并逐渐提炼出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二)丰富实践性知识
每位踏上教学岗位的教师都进行过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在教育理论知识方面教师间没有多大差异,但有的教师可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而有的教师却只能照搬别人的教学方法。原因在于,教育学专业知识虽然对教师教学有影响.但这些知识是教师应当具有的知识,并非教师真正具有的知识。
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包括学科与理论知识、技巧性知识、个人实践知识、案例知识等多方面知识,具备情境性、具体性、综合性、经验性等特征,能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可行有效的指导性建议。有学者指出:“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学生的成绩之间几乎不存在统计上的关系”,“条件性知识也只有在具体的实践情境中才能发挥功效”。由此可见,实践性知识影响教师对理论性知识的吸收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教学风格可以通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丰富而逐渐形成。
(三)自我反思相互借鉴
教学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教师对自身教学经验的总结反思。不同的教师在知识修养、个性特征与教学技巧上都存在差异,这要求教师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个性倾向、能力系统、教学优势等,有意识地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此外,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也是形成教学风格的一个必要因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个教师都应该积极借鉴他人的教学风格.虚心学习他人有益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最终形成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教学风格。
总之,“教学风格是一切教学艺术家刻意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教学上创造性活动的结果和辛勤劳动的结晶”。每位教师都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各种方法途径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