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
9岁男孩东东(化名),面对考试成绩不理想等压力,竟在腹部刺入4根缝衣针,幸亏抢救及时才没酿成惨剧。
东东辩解说:因为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有一科只得了99分,与每次都得100分满分相比,感觉这次考得实在不理想,刚放寒假,就往自己肚子上扎了两根缝衣针。新学期即将开学,东东又想起自己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于是又往肚子上扎了两根针。
事件解析:
自伤与自虐
在很多青少年的心理咨询中,我们也惊讶地发现,采取"自伤/自虐"的方式处理愤怒及挫折情绪的比例比预期高,捶打墙壁,拒绝吃饭,动手捶打自己。。。
自虐者觉得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事事与愿望相违背,丧失自信心。正因为这样,一些在现实中长期压抑、郁闷或者感觉处处不如意者,偶尔通过自虐体会到了快感,或者是缓解了压力、释放了不快、宣泄了情绪。而自虐者一旦从中得到了快感,便极易产生自虐的倾向,便可能为了宣泄和获得快感而不断实施自虐行为。通过对身体及精神的伤害来缓解压力和焦虑,显然是一个过于极端的方法,情绪的暂时释放会带来更多心理上的痛苦体验。
正确的表达情绪和情感
比成绩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面对成绩的心情! 表达情绪是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这份学习来自家庭内部的模仿示范,也来自老师的引导,同伴之间的互动。我们常常看到低年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他们伤害他人的理由往往是因为“我喜欢他们”!喜欢, 却要用更暴力的方式来表达,让这份喜欢难以被接受和认同。同样的, 面对自己的失败和挫折,孩子首先体验到的是沮丧和内疚,当这份“挫折感”降临的时候,首选的是逃避和惩罚,还是接受和面对?如何将这份“挫折感”正确的表达出来,是比考分更重要的事。
建立健康的自我评价系统
心理学上常爱提及“自我悦纳”——是指个体能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并在此基础上使自我得到良好的发展。自我悦纳不仅指接纳自己人格中的优点、长处,更要接受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在接受不足的基础上,努力改进自己、完善自己,而不是妄自菲薄,失去信心。透过埃里克森“人生八大阶段”理论,我们可以看出在6—12岁的学龄期,是建立自信的关键阶段。如果孩子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因此,考试的“失利”就不是简单的分数上的好与坏,而是孩子在建立自信的过程中评价自己的一个重要标准。此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如能给予孩子们更全面的评价体系,让分数不再成为唯一的价值衡量尺,便是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悦纳”的心理支持。
内疚与自责
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11岁的女孩因为期末考试排名的下降,而害怕的不敢回家,伤心的偷偷哭。仔细询问原因,是因为孩子觉得考试的失利,有愧于爸爸,让他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失了面子,做父母的恐怕很难想象孩子当时的心情。
内疚可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不正常的内疚却是另一回事。无法消化的内疚,在心中不断发酵的内疚,不是你的错但你仍然会感觉到的内疚。。。这些内疚感是如何产生的呢?
试想一下,父母是否曾扮演受难者?你可能听到过这样的话,“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你不知道我牺牲了多少……”“早知道你会这样对我……”这样的词句经常出现在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中,那么,当一次考试的失利,一个错误的行为,都会让孩子有“我是罪人”的糟糕体验,有没有一种可能是,我们的父母会大声的告诉孩子“不?无论你是怎样的人,无论你怎么对待我,我都会爱你的。”
让孩子卸下愧疚的包袱,拿掉自卑的标签,避开自伤自虐的利剑,我们不是常说,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努力比结果更重要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