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8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辅导案例(二)

[复制链接]

249

主题

373

帖子

123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5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8-4 11:54: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黄浦区
        三、辅导策略与过程
   针对当事人的“未竟事物”,我以完形疗法的理论为基础,配合理情疗法,运用精神分析理论,并采用纸笔、故事、两可图等咨询工具,对当事人实施辅导: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让当事人充分倾诉。团体咨询中,我与同学们的良好沟通赢得了当事人的信任。当事人突然开口,我便让她尽情诉说,让郁积已久的不良情绪宣泄出来。此间,我耐心倾听,并以平常心对待她过激的情绪反应,让她感受到自己是被无条件接受的,她的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赋予问题以积极、正面的意义,接纳心灵成长的痛苦。

  引导当事人看到问题积极的一面:“其实,到了这个年龄,我们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很多人都会思考‘我是谁?我活在这世上是为了什么?’等问题。这是成长必然经历的自我同一性混乱的时期。有些人一辈子都找不到答案;有些人苦苦挣扎,豁然开朗,人生道路从此走得逍遥自在。现在的你能够有意识地去探讨这些问题,这不但不难为情,更加表明了你比其他同学更早关注自己的心灵成长。老师相信,经过这一番的思考,你的人生一定会走得要快、更好!”看到当事人情绪平复了下来,我与她约定第二次单独会面的时间。辩论非理性信念,破除“坏女孩”心理。
   
       第二次咨询中,当事人袒露了自己的担心与恐惧。其实,她持有的是一种非理性信念“我不能有嫉妒、诋毁等负性情绪,否则就是思想很坏的人。”针对这一“坏女孩”心理,我不断质疑当事人的想法,与她展开充分辩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你印象中,有没有见过从没发过脾气的人?从来没有过不满的人?”让她觉知自己绝对化的非理性信念。然后重新建立理性信念:“每个人都会有负性情绪,只是有些人懂得自制,没有让负性情绪操纵自己。”“有负性情绪并不可怕,关键是自己能够妥善处理它。”当事人长舒一口气,表明了她对“坏女孩”心理的如释重负。

       描绘人际关系温度计,重新评估友谊圈。
  针对“好友不再把自己视为最要好的朋友”这一想法,首先,了解当事人对好友交往的基本信念:“你认为哪些事情意味着友谊出现裂缝?” 短暂思考,她写下了以下几点:相互倾谈的时间;共同的话题少;希望对方关心自己的事,另一方心不在焉;一些小问题引发的分歧;别的朋友的间接影响。

  针对以上五点,我与当事人逐条展开分析辩论。让她意识到,并不是整天在一起的就是好朋友,真正的朋友也不见得有很多话说,让她充分意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性。尤其是第5点,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换了班以后,你自己会不会交新朋友?”让当事人接纳好友和自己一样会交往新朋友的事实。“她对你的旧情谊如你一样都还是存在,只是她需要更多的朋友,你也一样。”
   
       接着,我告知了人际关系温度计,让她评估自己的交往状况。在人际梯度上,当事人只有两个至亲密友,但其他梯度却留下了空白。看着这个“温度计”,当事人明白了自身人际交往的狭窄。我乘胜追击:“正是由于你没有去拓展自己的友谊圈,你就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了两位密友身上,潜意识中又要求她们也对你百分百地付出。这种不对称的要求是你不断遭遇人际挫败的最主要原因。”当事人频频点头,表示要重新调整自己对朋友的要求,并不断扩宽自己的交往圈。

       处理“未竟事物”,告别不愉快的过去。让当事人看咨询室的一幅两可图:同样一幅画,角度不同,看到的内容就不一样。“对于绝情信事件,你一直关注这样做对于好友的好处;换个角度想,这样做对于你自己有哪些价值呢?现在的你成绩好,有机会继续追寻梦想。假设没有这封绝情信,之前的你一直走到现在会怎样?”当事人说:“可能就是一个违反纪律、到处搞破坏的女孩。”我继续问:“对比两个你,你更喜欢哪一个?”她愿选择做现在的自己。“也许我们还应该感谢这位好友,是她的绝情成就了现在令你更满意的自己!”但也正因如此,当事人觉得是在为好友而活。她至今保留着那封绝情信,保留了“未竟事物”对自己当前生活的牵绊。放不下,便拿不起。她需要的是跟不愉快的过去郑重其事地做个告别,斩断“未竟事物”如影随形的影响。于是,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给她:要告别那段“伤心欲绝”的痛苦体验,最好就把它烧掉。当事人表示,她准备放下这段过去,重新评估它对自己的积极意义。
讨论生与死的本能,把握人生的意义。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两种本能,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一切自杀、自虐、违规、犯罪等破坏行为都源于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则让我们向上、向善发展。这两种潜意识的本能一直在互相斗争,谁占上风,谁就控制人的发展方向。霍金、张海迪等人,身体残疾,他们为什么却依然选择生,而不直接奔向死亡?这就是生的本能在起作用。通过潜意识的释疑,当事人看到了自己自杀念头的根源,从而发展出自我负责与自我监控的意识。“人生是一个经历痛苦的过程,但人更期待熬过痛苦后的快乐与幸福。在你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初中时,我也总觉得同学对自己不够好,成绩总比不过人家,我也思考自己活着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但现在回想,我反倒庆幸自己度过了那一段痛苦的挣扎,告示着自己又成长了一个阶段。如果我们有一个目标并愿意为之追求,那么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就能不断看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