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分享] 依恋理论为基础的短期疗法(一)

[复制链接]

363

主题

765

帖子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5 12: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依恋理论为基础的短期疗法
韩岩 整理
翻译: 恳谈李 

  几乎所有人在生活中的某个时期都会感受过焦虑或抑郁。这有许多原因: 压力;与亲爱的人的分离,或是失去生活中一些极重要的东西(比如失业);孤独,与亲近的人际关系发生困难;对未来的忧虑等等。我们对困难的反应带我们回到孩童时期的痛苦或创伤:因为在孩提时代,我们就是这样软弱无力的,现在的这种情景仿佛让一切重演。有些人有种自小形成的忧虑的倾向,有些人的倾向是要求事物完美,另一些人则觉得生活是难以承受之重负。这些或多或少与童年经历有关。如果你有一个困难的童年时代,它有可能令你在后来应对成年时代生活显得有种脆弱,或遭遇许多麻烦。当然,这决不意味着你不能超越你童年时代的印痕。

  半个世纪前,精神分析师,心理学家约翰•波尔比发展出依恋理论来解释这些复杂的现象。这个理论后来被大量心理学家广泛研究并得以拓展。波尔比认识到,作为孩子,如果我们在需要时,可以有一些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成人让我们依托,我们就会对自己感到安全,自在,从而自我感觉良好。这些依恋的对象,提供了一个象是安全基地的背景,在此背景下,我们自可充分放松,游戏和享受,无畏探索外在的世界。对幼儿而言,安全基础通常是母亲。随着我们长大,这范围扩展到父亲、祖父母、兄弟姐妹,然后是朋友,他们是我们的同伴,友朋,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安全感。

  虽然人人都在孩童时代得到某些保护——要是没有,我们根本无法活到成年——现实地说,我们的依恋对象并不是始终如一可靠安全的。关于这一点,我以为华文化中有关父母的神话应该打破,因为它并不是现实。我们的父母自己也是人,而不是神,有时他们也会忧郁,压抑,分心,生病,喝醉酒,或在我们需要得时候不在场。这些有时可以导致一种心理学上叫不安全依恋模式的现象。比如,在我们得到一些安全保障时,需要同时付出代价。若是我们害怕我们的依赖对象会不断批评我们,或打我们,我们就会下意识地与他们小心保持距离,也许还会把对他们怨恨的感觉秘密地藏匿起来,转而宣泄到其它人,比如兄弟姐妹或学校里的同伴身上。如果我们担心父母会忘记我们,我们会终日粘附在他们身上,因此牺牲了我们娱乐,交友,抗争,自立以及探索世界的能力。有时候一切事情都变得那么令人困扰,我们找不到任何可靠的感觉,于是我们会缩回到自己的幻想的世界里,与世隔绝;久而久之,在那幻想的迷宫里,我们迷了路。

  “丧失”是一种人类普遍的经验。所丧失之物可以是我们亲爱的人,完整的家,工作以及相伴生的一种有价值之感。应对丧失的方式部分地取决于我们的依恋模式安全与否。具有不安全依恋的人们倾向于麻痹他们的感受,在这些灾难发生之前,他们可能就是那种被人们称为情感上比较冷漠的人;另一种不安全的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被痛苦与灾难所淹没,他们的情感好像洪水泛滥。

  对丧失或丧失的威胁的反应方式之一是生气与抗议。同样,如果我们是不安全依恋的,我们也许不能表达适当的气愤,或在情境要求我们这样做时无法理直气壮表达我们的需求。我们要么在狂怒中爆炸,要么封锁我们的情绪,把生气转向我们自己,这就导致了抑郁症。

  作为成年人,我们并非不再有对安全基础的需要了——我们仍然需要在困难时有人支持,救援, 需要有人可以倾听我们。同时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安全基础 —— 也许是一些安慰人鼓舞人的思想,或一些宗教的或政治的信念,或只是一些让我们感到舒适的想象和活动(比如SPA、温暖的棉被、一本喜欢的书、一首乐曲、食物与饮料)。而且,我们还需要嗜好,兴趣,游戏,尤其是那些我们可以和其它人分享的快乐事务。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