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8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本主义之 咨客中心疗法(二)

[复制链接]

190

主题

655

帖子

662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6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5 17:5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虹口区
      实现的倾向被看作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的治疗有一种不变的诊断,即认为所有心理问题及困扰均是由这种实现倾向的阻滞所造成的。因此,咨询或治疗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重新确立起良好的动机驱力。
罗杰斯认为,人性的发展和生物的进化一样,是具有建设性方向的,这是一种“造型倾向”。生命是一种主动过程,不论刺激来自体内或体外,也不论环境是有利或不利,生命机体总是沿着保持、扩展或繁衍的方向演进。这是生命过程的本性,是在任何时刻都起作用的倾向。这一过程就是生物体的自我实现过程。这一过程可能受到阻碍、歪曲,但不可能毁灭,除非生物体自身被毁灭。

      设身处地的理解意味着从求助者的角度去知觉他们的世界,并把这种知觉向求助者交流出来。也就是说,设身处地的理解意味着咨询师理解求助者的情感和认知信息,并且要让求助者知道他们的情感和想法是被准确理解了的,不论是表面水平还是深层水平的。在表层水平上的理解,即咨询师的言语交流仅限于重复或反映求助者所表达出的内容。而较深层次的设身处地的反应则是理解并表述出潜在的暗含的和深层的含义
当外界的评价条件对一个人的行为越来越具有控制性时,则个体的行为和他的真实自我之间就会产生裂痕。人会自动地通过对感觉的歪曲来掩盖这个裂痕,否认存在自我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为了改变上述情况所带来的破坏性,罗杰斯发展出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方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在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所做的是为来访者创造一个温暖的和被接受的环境,像镜子一样反映来访者所表达的感情,感受来访者所感受的世界,并提供给来访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地给予尊重和赞赏。在这种接受性的环境中,来访者能够最终面对与自我不一致的情感和体验,这整个过程将导致自我的扩展,最终使来访者能够面对个体的完整的体验。此时自我和个体恢复一致,来访者自由地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达到自我的实现。

      罗杰斯认为,心理失调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摄入并内化了大量环境加给他的价值观,以这种价值观来评价自己的经验,而逐渐放弃运用受其本性支配的“机体估价过程”,结果使一些实际上有益于个体的经验被拒绝或被歪曲,从而产生失调。“机体估价过程”的存在,意味着人性本身有办法“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即人性“知道”价值。

      这样,心理治疗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条件,而是重新信赖、依靠机体估价过程来处理经验。这就要求治疗者避免任何价值说教,因为你的看法无论多么正确也是外在的。只有来访者自己才能发现价值。

       在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帮助来访者对自身进行深层次的自我探索,认识到价值条件作用造成的自我概念对自我经验的歪曲。促进他向着减少价值条件作用的方向探索,使自我概念向着与自我经验、体验协调一致的方向发展,实现人格的重整。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是他心理治疗思想的基础。这些理论是在他个人对人际交往的体验和心理治疗实践的过程中形成的。罗杰斯认为,美好的生活是一个向一定方向发展运动的过程,这一方向是人的体内的自由选择。这个沿着一定方向运动的过程有以下一些特征:(1)对自身经验从防御转向日益开放;(2)更加重视现存的生活;(3)对自身不断增进的信赖。
       在来访者中心治疗中,对治疗效果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1)抛掉伪装,认识真实的自我;(2)对体验采取开放的态度;(3)以自我认同取代他人认同;(4)对生活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态度。“自我概念”是来访者中心疗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罗杰斯在他的心理治疗实践在体会到,自我是来访者经验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来访者心中的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脱节是导致心理不平衡的原因;相反,自我概念与真实自我的和谐一致,则是来访者情绪态度变化和人格健康的一个标志。来访者中心疗法强调来访者自己对找出更好地应付现实生活的途径负有责任,并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医生的作用是启发来访者认识自己在治疗中的责任和自己所具备的能力。

       罗杰斯治疗是罗杰斯(1902—1987年)所创建的一种心理疗法,被公认为人本主义疗法的代表。 咨客中心疗法(Client—Centered therapy)是人本主义心理疗法中的主要代表。罗杰斯认为,经验是最高权威。不论是圣经或预言,不论是弗洛依德学说或其他理论,不论是上帝启示或人的指教,都不能胜过自己的直接经验。

      不过,对于人类来说,似乎存在着两种动机系统,即其机体的实现倾向和其有意识的自我的实现倾向。随着自我概念(self-concept)的发展,实现的倾向更多地被用于表达自我概念的实现了,而这种实现的倾向既可能与有机体的实现倾向相似,也可能与之不同。(精神分析中的本我与自我)自我概念最初是由大量的自我经验、体验堆砌而成的,由在各种情境中区别作为主体的“我”(I)和客体的“我”(me)以及自己(self)的经验构成。此时,对于主体和客体的我及自己的认识尚未达到可用言语表述的水平。在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中,越来越多自我体验被意识到并被言语化。在与环境、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儿童区分出了不同于他人、他物的自己,发展出了包括有关于他对自身的知觉和各种各样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积极的和消极的评价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和其所倡导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认为,有必要将自我与自我概念区别开来。在这里自我(self),就是指一个人真实的自我;而自我概念(self-concept),则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和认识。自我概念并不总是与一个人自己的体验或机体的真实的自我相同的。因此,理想的实现倾向即自我实现,就是指自我与自我概念完全一致的那种情况了。不过,在自我和自我概念一致的情况下,自我概念又可能向着机体的自我更深层需要的目标而努力了。
有机体的评价过程(organismic valuing process)对于现实的或真实的自我来说,是一个中心概念。一个人的有机体的评价过程,与他对体验的估量和根据这种体验能否满足实现的倾向的情况而得出的评价的价值排列有关。这一对自身的体验、经验评估的过程,是在有机体的水平(无意识的有机体水平)进行的,而不是有意识借助于言语信号进行的。

       对于个体而言,有时评价不是建立在个体自身的有机体评价过程之上的,而是建立他人的评价之上的,这就被称为价值的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价值的条件化这一概念在自我概念理论中是很重要的,因为这意味着个体存在着两种评价过程。第一种是有机体的评价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真实地反映实现的倾向。第二种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这是建立在对他人评价的内化或对他人评价的内投射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实现倾向,相反却在妨碍着这种倾向。当个体采用第二种评价过程反映现实时,就会产生错误的知觉,而这可能更多地是为了避免出错而不是为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