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6-16 10:35 编辑
自始至终,小茜的父母对此事的波折毫不知情。
陈冲的调查显示:有一半的孩子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时,他们最愿意分享的对象是朋友而不是父母,这与高中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自我意识有很大关系,同时,不得不承认,父母与孩子之间不畅通的沟通方式,正阻碍着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
选项中排在第二位的是“闷着不说”(17%),之后是“父母都可”(13%)。可见,更多的孩子宁可把话憋在心里而不是告诉父母。这样的数据也在警告我们,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心门正在关上。
有专家指出,孩子进入青春期,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都在增强,他们会比小时候更加愿意与同龄人沟通,但是当他们遇到困难时通常会找自己最信得过的人沟通,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正在下降。
这种不信任在调查中也能找到原因,调查中当问到“父母偷看过你的日记、手机之类的隐私吗?”24%的孩子的回答是“有时看过”、7%的孩子表示“一直如此”,只有43%的人认为自己的父母“从没看过”。近六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不信任,这也许正是孩子在父母面前关上心门的原因之一吧。
家庭结构也影响父母与孩子沟通
本次调查中,有7.8%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2.7%的孩子来自再婚家庭。调查发现,不同家庭的孩子在与父母的沟通状态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当问及“你与父母交流的满意度如何”时,核心家庭的孩子认为“很满意”的比例最高,达18.5%,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孩子的该项获选率为13.5%和15.4%,而回答“很不满意”的,核心家庭孩子的获选率仅为4.1%,再婚家庭和单亲家庭孩子的该项获选率则分别高达23.1%和8.1%。
父母婚姻关系的变化正在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家庭中的孩子。核心家庭的孩子与父母的沟通问题更多的可能还是“不合拍”,而单亲或再婚家庭的孩子则更多地面临着无人沟通或厌恶沟通的状况。
晓钢四岁时父母离异,他跟着父亲。父亲再婚以后,晓钢开始处于无人监管状态。他跟生母没有交往,跟继母则根本不沟通。惟一说话的就是父亲,但也经常是用吵架代替正常的沟通。
高一时,因为打架,学校把晓钢的父亲请到了政教处,父子二人在政教主任的办公室内便争吵起来。父亲怪晓钢太不听话,总是惹事,晓钢情绪激动地说:“你平时都不管我,现在何必再来管?”
由于家庭结构变化,这些家庭的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沟通,但是,往往这些孩子成了最缺少关爱和正常沟通的一群。
在这次调查中,还有一个数据也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当被问到自己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最愿意分享的对象时,“父亲”的获选率仅为4%,与“陌生人”相同。这反映出在一些家庭中,正在出现一种父母一方“隐性缺失”现象,即家庭结构依然完整,但是父母一方过于繁忙,很少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小云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她的父亲掌管着一个大企业,除了吃饭、睡觉平时很少在家,她的母亲则是个全职妈妈。以前,小云跟妈妈还无话不说。上高中后,随着高考压力逐渐增大,妈妈对小云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母女关系也逐渐恶化。现在,只要妈妈一开口,小云就会说“闭嘴”。久而久之,夫妻二人也常在家为小云的事大吵大闹。
犯罪心理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与家庭结构相比,家庭功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更为重要。”因此,父母要真正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不要等孩子出现了问题再着急。(来源: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