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74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分析之结构自体及自体再现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9 14:46: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5-29 14:50 编辑

       结构(Structure)
  当孩童很明显地挣扎着要掌控其强烈感受并努力迸出话语来说明为何他或她在哭泣时,观察者可以看到有许多心理功能跟所谓的"自我"(ego)相关而在那里运作。通常自我、本我及超我这些概念就像其它各种不同的心理过程与关联方式般,被认为是"结构"(structures)。结构指的是种种组织良好且稳定的心理过程与心理功能;它们是些概念,不是东西。观察者只能从其行为或内在经验中所呈现的来认识那可能的结构。

  至于如何在人格中建构起结构,则每位理论家的解说各有不同。有些理论家强调潜抑的本能与感受(所扮演)的角色。其它理论家则强调内化的过程,例如藉由父母所习用的某种功能被纳入孩童中且加以建构,以致孩童本身如今习用该功能。

  自体(Self)
  "自体"含有比"自我"(ego)一词较不同层次的概念。观察者是无法直接看到自我,因为它是只存在于心理学书籍中的一种抽象概念。但自我是作为心理功能的一个组织者而成其概念的,它可以在下列诸如思考、判断、整合等等功能的呈现中来加以观察。而自体则有很多意义上的用法--最宽广的用法指的是完整的主体(whole subject),而和周遭外在客体世界相对照。自体是我们对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的基本经验。自体可以被了解为包括所有心理机能,也包含自我,的一个上层整合(superordinate)的一较宽广的组织。

       一些自我心理学家(ego psychologist)会把客体关系看作是由自体的上层组织所进行的重要功能之一,所以客体关系比较不是属于某种心智机构(自我)而比较是所有的总和。客体关系是发生在自体与其客体间,而不是在本我与客体或自我与客体间(Meissner,1980,p.241)。

  我们能对自己再现我们自己,纵使实际实现自体再现的内在功能的是自我。因之,自体可以是某一个体的自体再现。此一自体再现类似客体再现,但在抽象层次上则不同于作为人以及经验之所在地(locus of experience)的自体。

       自体再现(Self Representation)
  除了客体形像或再现外,婴儿内在心理世界的另一面包括它本身所发展出来自体的再现 。自体再现即是当小孩和客体或其环境中重要人物建立关系所经验到自体的心智表达(mental expression)。

  婴儿在一开始时是无法区分客体与自体;客体似乎是自体的部分或某些面。因之,婴儿是无法区辨母亲的乳房和它们自己的大拇指,后者是嘴巴在意外情况下发现而加以吸吮的。逐渐地,婴儿开始去区辨客体与自体、非自体与自体以及客体再现与自体再现。

  客体与自体的心智再现通常本身即依附着情绪能量(emotional energy)。在孩童发展初期,该情绪能量或情感带能(affective charge)是一种愉悦或不愉悦感。造成婴儿不愉悦感的东西被纳入并内化为内在坏客体(inner bad bject)。也就是说,它的心智不成熟度只容许婴儿以"对我有好处"(good for me)或"造成我痛苦"(painful for me)的主观言词来体验世界。孩童还无法区分内在坏客体即是外在世界中某位挫败或惊吓到该孩童的人。

       如果孩童感受到愉悦时,那么因为那个令人满足的客体以及孩童的需求被满足之故,孩童乃是"好的"。如果孩童有不愉悦感受(由于那令人挫败或"坏"客体所造成之故)时,那么 孩童在他或她自己的自体再现中,即是"坏"的,而该孩童的需求很可能没有被满足。

  “自体再现”是在塑造一个人如何和他人及外在世界相互关联。例如:某人白手起家终于致富,但他的自体形象可能没有改变,所以他可能继续穿着邋遢,因为他仍继续视自己为需要省吃俭用,不要"浪费"金钱在自己的衣服上。一位客观的观察者会注意到这个人富可敌国,但是观察者只能对那个决定他如何花钱的那个自体来加以猜测其内在(自体)形像。

  有些客体关系理论家强调自体再现和其它的心智过程,诸如投射与各种不同形式的认同,与内化作用等相互连结。例如:这可能牵连到在心智上把某个人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其它人身上,然后以该内在扭曲了的知觉感受作基础来对着他人做出行为。例如:一位精神异常的杀人犯,对着逼近他的警察开枪,并大叫:"杀了我吧!杀了我吧!我有罪!"他自己的罪恶感被投射到警察身上,而他要他们以他的罪来惩罚他。另外一位不同的人可能不会用这种方式外化他的攻击感受,而是借着强烈的罪恶感把攻击指向他自己或是以某种自杀的方式对自己进行身体上的暴力攻击。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