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96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倾听、理解每个情绪化的孩子

[复制链接]

363

主题

765

帖子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23 15:26: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倾听、理解每个情绪化的孩子

来源:新浪网
  该如何形容高三的孩子?
一个词:玻璃心。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会稀里哗啦的,掉落一地的玻璃渣。
他们会突然闷闷不乐,不愿理睬别人,躲在一边自怨自艾;他们会暴跳如雷,浑身是刺,见谁扎谁;他们会意志消沉,对高考丧失信心,只想逃避;他们会性情大变,挑三拣四,看什么都不顺眼……
很多家长感叹,跟孩子说不得考试、分数、大学……这一系列跟高考有关的词汇,都会触碰他们的逆鳞,点燃孩子的内心的火苗,勾起他们剧烈的反应。
面对孩子的情绪化,很多家长会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有的家长会因为孩子的情绪化而情绪化,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作为家长,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化呢?

  首先,就是理解:
  孩子处于情绪化的时候,会口不择言,说一些在家长看来根本是“白眼狼”的话,如:“你们不是关心我,你们关心的是你们的面子”“我参加高考根本就是为了你们。”“一天到晚管着我,我又不是你们的私有财产!”“我这辈子最倒霉的就是成为你们的孩子”… 这些话无情的刺痛家长的心,家长除了伤心,最想做的恐怕就是教训孩子!
家长,且慢!不要着急为孩子的口不择言、情绪化,而口不择言、情绪化。正真要做的是,理解孩子。
高三孩子面对的压力,大家有目共睹。同时,他们还处于青春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主张,却没有妥善应对世界抛给他们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难免会慌张,尤其是当自己的主张被验证错误的时候,他们会怀疑自己、怀疑父母、怀疑社会,各种事情堆积在他们心里,如同累积的暴雪,有一点风吹草动,便会倾泻而落。他们的情绪化,其实就是在为自己寻找宣泄的出口。换个角度说,孩子情绪化其实是好事,至少他们能够将内心的彷徨和压力,宣泄出来,而不是一再积累,最后崩溃。面对孩子生气、暴躁、愤怒……等情绪时,家长最好的姿态是冷静,不叱责,不批评,要表示理解和同情,来抚慰孩子的情绪,让他的心情平静下来。

  因此,在理解他们之后,要做的就是倾听:
  对于处于情绪化的孩子来说,这种时候,他们可能需要的不是安慰、训斥、反对,更多的是倾听。其实,每个人都会情绪化,家长可以换位思考,自己在情绪化的时候,最想要的是什么?倾听。
人在情绪化的时候,常常是这个人情感最脆弱的时候。任何言语,都有可能让他的想多,想偏。与其多说无益,不如侧耳倾听。任由孩子发泄内心的各种情感,家长也可以从中感受孩子的想法,接触他的内心世界。
很多家长说,自己不了解孩子,苦于没有良策走进孩子的心里。其实,孩子情绪化就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孩子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是他内心情感的表达。家长只要有心倾听,就能从中了解到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们不是关心我,你们关心的是你们的面子”——孩子说这话,也许他非常渴望父母的认同,渴望父母对他的赞扬。
“我参加高考根本就是为了你们。”——也许孩子有了自己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与父母所期待的大相径庭,孩子是在孝顺和自我发展中纠结。
“一天到晚管着我,我又不是你们的私有财产!”——孩子可能希望父母不要只是为了他而活着,他希望父母能够有自己的空间,同时也是给他留出空间。
“我这辈子最倒霉的就是成为你们的孩子”——也许父母对自己的期待,让孩子觉得自己对父母有所歉疚,偏偏自己又不能满足父母的期待,而希望挣脱。
倾听,然后理智、冷静的思索孩子的每一句话,从理解的角度去看孩子,从平等的地位去跟孩子交流,也许孩子情绪化之后,彼此的关系会更密切,亲情会更浓烈。

最后,为避免磨擦、缓解矛盾,这里为家长们提供几个小方法:
一、正确对待孩子缺点,切忌说话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二、学会留心静静聆听孩子说话,让孩子觉得自己很受重视;
三、学会以平等身份交谈,这会让孩子感到轻松自在;
四、只做孩子的顾问、盟友,不做经理人,提出建议而不插手干预;
五、家长要让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拥有属于自己的空间,不擅入他们房间,不问他们不想答的话;
六、把想说的话写下来,以文字的形式进行交流,效果不错。
让我们把孩子的情绪化当成是玻璃在进行淬炼,闯过高考这一关,玻璃心也许就会淬炼成钢化玻璃,坚强、柔韧,坦然面对未来各种冲击。对我们家长而言,这也是一次淬炼和升华。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599

帖子

69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91
地板
发表于 2016-5-5 08:29:17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广东
写的很好,谢谢分享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