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8-7-6 17:37 编辑
11离婚,焦虑
问:我shou到一位父亲的来信(很少有父亲给我们来信),给我们提出夫妻离婚或是同居等不合法家庭子女的问题。他向您请教这类情况是否会给孩 子带来焦虑等影响。处于这种局面的孩 子是否自然就会感到痛苦?他在信中说:“归根结底,是否孩 子在头脑里以自己的水平和高度提出问题的方法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人们能不能通过简单的解释来避免孩 子受到伤害?”
答:伤害?痛苦?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困难。我认为重要的是不管现实合法与否,家长都要接受这种现实,家长要能对孩 子说他来自何方,孩 子的生命对孕育并生养了他的父母来说是有意义的,孩 子可能有很多个爸爸,但只有一个父亲,只有一个哺育了他的母亲。应该把这一点告诉孩 子,因为,他们有时会有很多个妈妈,从看护他们的阿姨一直到祖母,对于孩 子来说,爸爸、妈妈丝毫不意味着亲生父母。我认为幼儿首先需要知道谁是他们的父亲、母亲。
同样,如果某一男士是母亲的伴侣,也就是孩 子目前的爸爸,可能是他的父亲,也可能不是。现在,所有这些不合法情况(包括同居)有什么不可以接受呢?假如父母能够接受这种现实的话,他们就能够向孩 子解释他们生命的意义,解释孕育孩 子对他们的意义。假如父母目前已分手,但父母每个人都爱着他,两人都觉得要对他负责任,直到他能够对自己负责时为止。我认为孩 子需要知道哪个孩 子是他同父异母兄 弟,哪个孩 子是他同母异父的姐妹。要向孩 子解释清楚他的姓氏只是户籍管理法的参照物,有时与血统关系有所不同。
问:他们很小就需要知道还是 ……
答:很小就需要知道,从来不应向他们隐瞒。答案在某一天会更加清楚,因为孩 子会直接提出这一问题,或是本人提,或是经过考虑之后提出。重要的是父母从来没有隐瞒真相的愿望。“瞧,为什么明明是我爸爸,而这个人说他不是我爸爸呢?”父亲或母亲听到这个问题后马上就应把真相告诉他。父母明白了自己的状况后,就不应假装没听见孩 子的问题。只要孩 子一提出问题,马上就应把真实情况告诉他。这牵涉到他的自信心以及对父母的信任。孩 子是否能理解是另一个问题。早晚有一天他会用更详细的方法提出这一问题。“某某人对我说你没有和我爸爸结婚”或“某某人对我说你没有和我妈妈结婚”。父母可以这样回答:“这完全是真的。你再大些会弄懂这些事情的。尽管你随母姓,但我是你的生父。”也可以说:“虽然我不是你的生父,但我把你看zuo我的亲生孩 子。我和你母亲在一起生活,因为我们相爱,而且她与你父亲已经分手了。”还可以说:“你是那个她曾经爱过的男人的孩 子,但他们并没有结婚。”等等。要把最简单的真情告诉孩 子。
问:这位先生在信中说了一些亲身经历。比如:“我和妻子分手了,但我们商定了一种zuo法,也就是说两个孩 子(分别为七岁和三岁半)必须和父母双方分别生活等同的时间,和双方共同居住的时间及吃饭的时间是等同的,节奏可以变化;另外我们每年共同去祖父母家度假两次,每次一周。所有的人(包括心理学家)都对我说这种zuo法是错误的,认为孩 子应由原夫妻中的一方负责抚养,而与另一方只是偶尔见面。”这位先生在信中继续说:“我对一切障碍都不予理睬,认为这些人都疯了,他们不能理解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对自己孩 子的爱。”
然后,他说到事情的结果:“三年后,孩 子没有变得比其他孩 子更不正常,在班上的表现相当好,我与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很大改善,过去出现的攻击性也完全消失了。我还注意到独生子也不结巴了。”
答:这个例子非常有趣。
问:您感到非常吃惊吗?
答:没有。一般情况下,是父母相处得不融洽。但在这个例子中,我觉得尽管父母已经离婚,但关系还很好,以至于可以和孩 子共度一周的假期。已经离婚但还能和孩 子一起去度假的父母是很少见的。信中没说这两个孩 子都是男孩,还是一男一女,也没交待他们的父母是否已经再婚。父母之中一方已经再婚的话,问题就复杂得多,一方有个小孩,另一方也有孩 子。我认为不存在现成的解决方法,真正的解决方法就是父母对孩 子负责,继续融洽相处,尽可能使孩 子能与父母共度一些时光,并对自己的情况有清醒正确的认识,使他明白尽管父母已经离婚,但双方都会对他负责。
这位先生zuo得很成功,我要向他表示祝贺。可以说孩 子有时随父亲住,有时随母亲住,最终不知何处是自己真正的家。信中讲到的这位七岁男孩有时随父亲住,有时随母亲住,目前还没有很多作业。的确,孩 子只有在固定居所,有属于自己的天地,能够随 心 所 欲地见到父亲或者母亲时才能把学习搞好,才能把功课zuo好。但假如能像这个家庭这样处 理的话,也未尝不可。最重要的是让孩 子感觉到父母双方对于与他年龄、上学、同学等有关事情达成共识,保持最佳生活节奏,不让孩 子感到要故弄玄虚,有些事情只能对父母其中一方说,而不能对另一方说。不幸的是,由于离婚父母的敏感性和敌对性,双方都坚持要“拥有”孩 子多长时间,同时也由于离婚父母双方生活方式的差异,这样的例子太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