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8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分享] 存在主义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4 13:4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5-4 13:43 编辑

      一、VIKTOR FRANKL

  维克多 弗朗克(Viktor Frankl)于一九0五年出生于维也纳并在当地接受教育。一九二八年创立了[青年咨询中心](Youth Advisement Center),并在该中心负责指导工作直至一九三八年。一九四二年至一九四五年之间,适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弗朗克与他的父母、兄弟、妻儿均被囚禁在奥维舒兹(Ausch Witz)及达库(Dachau)的集中营中,最后仅他一人生还。集中营里的恐怖经验一直烙印在弗朗克的脑海中,但他仍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来利用这些经验,继续发扬他对生命的一份挚爱与热情。四0年代后期,弗朗克与第二任妻子艾里奥娜拉(Elleonara)结婚,并一直生活在奥地利至今。目前他仍活跃在个人专业性的领域上,并走遍欧洲、拉丁美洲、东南亚与美国各地巡回演讲。

  一九三0年及一九四九年,他分别获得维也纳大学的硕士与博士学位;此外他亦拥有世界一百二十几所知名大学的荣誉博士头衔。除了在维也纳担任教师职务外,也担任过美国圣地亚哥国际大学的特别讲座,以及哈佛、史丹佛与南卫理公会大学的访问教授。现今,弗朗克的着作共出现二十多种不同语言的翻译本,而他的巨着《人类意义的追寻》(Man's Search for Meaning)也一直畅销于世界各地。

  弗朗克在未踏入纳粹恐怖的集中营之前,就已经在临床上发展出存在主义的治疗理念;而在集中营的生活体验又使他肯定存在治疗理念的重要性。根据亲身经历及观察许多存在主义哲学家所表达出的意念,他更坚信:爱是人类所渴望的最终极、最崇高的目标。他也深信经过爱才能得到救赎(1963,P。59)。在集中营的黑暗岁月中,也让他确信了另一个观念;在任何环境之下,人都有选择的自由,即使在可怕的环境下,人类也能保持精神的自由与心灵的独立。他从经验中学到:[除了人类的最终之外,任何一切都可以从一个人的身上拿走;换言之,与论在任何既定环境之下,人类均能选择自己的态度及方式(1963,P。104)]。弗朗克坚信人类的本质即在于寻求意义和目的。我们可以透过行动及行为举止,或者藉由对价值感的体验(例如,爱或工作获致的成就感)及痛苦的经历,均可发现这个意义。

  存在主义学派的创设者极多,这是由于它的创建基于各种不同的运动上。我选择弗朗克为该学派主要人物的理由,乃是他以生命中的悲剧来证实自己的理论。他的一生可说是理论的写照,因为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自己所描绘的理论之中。

    二、ROLLO MAY

  一九0九年罗洛梅(Rollo May)于美国的俄亥俄州出生,而后又搬至密西根州。他共有五个兄弟一个姐妹,记忆中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快乐,也因此导致他开始对心理学及咨询感到兴趣。在他的生活中,曾遭遇到生存的挣扎与两次失败的婚姻,然而这些挫折并没有把他的生命蒙上灰暗的色彩。

  年轻时,罗洛梅曾花费许多时间研究古希腊文明,使他对人性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了解。后来他旅居于维也纳并拜阿德勒为师。在他从事博士论文的工作期间,曾患肺结核,因此曾在疗养院休养二年。在复原期间,他花费了许多时间研究及学习焦虑的本质,并出版了《焦虑的意义》(The Meaning of Anxiety,1950)一书,他认为这是他生涯的分水岭(Rabinowitz et al.,1989)。他另一本受人欢迎的着作《爱与意志》(Love and Will,1969)反映出他个人对爱与亲密关系的挣扎,同时也反映西方社会对性与婚姻价值的怀疑。

  影响罗洛梅最大的是《存在勇气》(The Courage to Be,1952)一书的作者--德国哲学家堤立士(Parl Tillich),他们花了许多时间共同讨论哲学、宗教及心理学等领域。大多数罗洛梅的着作均反映出他对人类经验本质的关心,例如,承诺并处理权力、接受自由与责任以及发现个人的认同等,引用了相当丰富的古典哲学与存在的观点等知识。

  罗洛梅被公认是拥有人本取向的主要心理治疗者之一,也是将欧洲存在取向心理治疗法介绍到美国的主要代言人。他认为心理治疗应着重于协助人们发现生活的意义,而且也相信关心存在的问题较关心问题的解决来得重要。存在的问题涵盖学习处理性与亲密性的问题、逐渐衰老与面对死亡等。根据罗洛梅的说法,能够存活在孤独且必须面对死亡的世界,才是人们最真实的挑战。他认为世界上已有太多自我关注,而缺乏足够的社会与文化的关注,因此个人主义应由阿德勒所谓的社会兴趣加以平衡(Rabinowitz et al,1989)。他相信治疗者应追求人类较高的理想,包括那些使生命更有意义的价值性追寻,以协助个人,找到致力于改善所属社会的途径。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