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钟精神分析——超我的形成
付丽娟
三个层面
雅各布森把超我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分成了
施虐惩罚层面、自我理想化层面、整合内化层面
施虐惩罚层面
这个阶段大概在1岁半到2岁,幼儿的如厕训练是第一个标志性的超我形成过程。我们都知道儿童会对他们的大小便很感兴趣,想要抓着玩。父母当然不会让孩 子真的抓自己的便便玩,父母会说这很脏很臭,可能会生气、会发出禁止的命令,或者是惩罚的态度。幼儿从父母的态度上知道了,有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他会开始学习控制自己的本能,比如不把便便拉到裤子里。
再往后面一些,幼儿会通过认同和反向形成心理机制,一方面变得跟父母一样很排斥他自己的便便,一方面他把对便便的兴趣用相反的方式表现出来,就是厌恶便便,或者是讨厌脏的东西。这个时候,快乐和满足不再是幼儿生存的全部动力了,为了继续是父母喜欢的孩 子、不被惩罚,他必须开始学习控制本能,同时纳入父母的某些价值观,这就是超我的形成的早期,这也是幼儿开始学习区分自己和外在现实的标志。
理想化层面
因为幼儿开始能够区分自己和母亲不再是一体的,慢慢就会发现,原来父母不是万能的。一方面是在此之前的早期的原始夸大的父母和夸大的自己的意像,一方面现在又有了现实的自体和现实的父母的意像,这两个部分同时存在。
当超我开始形成的时候,幼儿的力比多在夸大的客体身上的投注就会减少,儿童的现实检验功能慢慢发展,让TA能够逐渐地把真实的父母和理想的意像区分开来。理想的意像就会逐渐转化为自我理想。
同时,理想化从对人的理想化,延伸到了对抽象的价值、观念、理想和理想追求。所以理想化,在这里是个过程,它是从夸大的父母和现实的父母,儿童使用理想化创造的中间区域。这个过程,或者个区域,可以避免儿童贬低父母以及贬低自己。当自我理想化逐渐形成的时候,儿童就有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批评的功能。
整合内化层面
这个是在儿童6-7岁的时候,自我已经成熟并且有了现实检验能力,对父母也有现实的感知,儿童的认同机制也更成熟了。儿童通过认同来内化父母传授的道德准则、或者是父母的要求和禁忌。同时也内化了自我批评的理想和标准,可以比较好的控制本能冲动。
超我在潜伏期和后来的青春期,还需要再进一步的整合和完善。儿童在青春期会经历更大的冲突,超我在那个时候要承受巨大的冲突,超我会发生变化甚至是崩溃。所以,超我在青春期只有成功解决了那些冲突,用合理的理想和目标取代本能的幻想和冲突以后,超我和自我才能能最终成熟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