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29 09:41 编辑
三、辅导目标、方法与技巧
罗杰斯相信人基本上有很多天赋潜能,只不过往往因后天环境的影响,以致未能善用已经存在的能力,故此他认为心理治疗纯粹是协助人将他原本埋藏在内的潜能释放,发挥出来(Rogers,1959)。对他来说,只要有一些理想的环境因素,如辅导员的真挚(genuineness)、无条件的关怀(unconditonal positive regard)和同感(empathy),便可协助当事人成长,使他面对自己的问题,成为一个接受自己、能够和谐地适应环境的人。
a.人本治疗法的辅导目标
人本治疗法的辅导目标乃是致力协助当事人更加独立,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办事,使其性格更为统合(integrated)。
辅导之目的不在于解决当事人的表面问题,而是协助他成长,使他可以有效地处理目前或将来会面对之问题。采用人本治疗法之辅导员的任务,是提供良好之环境,使当事人成为一个能真正发挥自己功能的人。以过有效的辅导后,罗杰斯相信当事人会有以下之转变:
1.能更直接地披露自己的意见和情绪
由于辅导员提供了一个非常宽容、接纳、无威力性的环境,当事人可以不再处于被指责的阴影,松弛地畅所欲言。起初他可能只敢采用比较间接性、与自己好像无关、较为安全的说话方式,例如他会说:"现在很多人都发觉与年老的父母很难相处。"他语句较为隐晦,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渐渐地他的用字会较为直接及与本身有关,并且会更多采;我"字,例如:"其实我自己与父母相处也有很大的困难"。
2.能更真确地评估他的经历及周围的事物
因为当事人能够坦白和直接地表露自己,他开始较客观及真确地体验和了解自己的经历。他有勇气去探讨和正视与自我概念不相符或过往不敢面对的经历,因为辅导员为他提供了一个不具威力性和富有支持性的环境。引用以上例子,现在他能坦白地承认与父亲相处上有困难,他能直接客观地番察他与父亲的交往,而不需要顾左右而言他,转弯抹角,可推卸责任。例如:虽然他不喜欢父亲插手干预他业务(不愉快的经历:因为这样使他觉得自己很渺小和感到别人也因而看不起他),但他现时明暸到这并不意味他无能或是父亲对他没有信心(与他的自我概念不相符的经历:困为他很希望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而是父亲想证明自己仍有能力和是反映着父亲还是很依恋自己所创立的事业。
3.能重整其自我概念,与经历更为调和
在辅导过程中,以上的改善有助当事人综合自己的体验,重新考虑他的自我形象,减少自我概念与经历之矛盾,而不再需要否定或扭曲经历。当事人并从辅导员身上学习给予他人无条件的关怀,以及从新建立对外界事物的真正反应;这些反应是基于自己真正的意愿,而不再是基本那?quot;被称为有价值的条件"(conditons of worth),因而他可以更为开放、灵活,能够处理过往困扰他的处境,逐渐迈向成熟,成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功能的人。同时,由于当事人得到辅导员的重视和关怀,他的自我概念得以改良,他会选择一些增强自己积极体验的行动。
b.辅导技巧要素
认为协助当事人达成理想的性格转变,必须有以下六种要素存在:
1.双方有心理上的接触
辅导员和当事人能认识对方,建立信任关系,彼此聆听,投入地关注对方。
2.当事人陷于焦虑及感到不安
在当事人有强烈需要去找辅导员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通常与他的经历有所抵触,直觉上他的经历很可能令他有不快之感,冲击他一向所持有的自我概念,以致失去信心,或担心自己不如想像中那么完美,因而在意识上当事人会歪曲他的经历来保存自己一贯所持有的自我形象。这样却令他精神紧张,生活与现实的经历脱节,内心感到沮丧,处于易受捐害的状态。
3.辅导员能表里一致
表里一致(conruence)是罗杰氏认为辅导员应具备之三大基本特质之一,他须表现出“此时此地”的内心情绪与行为和态度一致,并须很开放地披露自己内心的思想和感情。他要避免刻意做作,不扮演任何角色,而是在辅导员过程中表露最真实的自我。这可能需要他表达当事人的正面与负面之感受,如嬲努、关怀、烦闷、被吸引等,但当然他亦要对自己的情绪负责,不可任意发湿个人情绪,而是本着自我表露或真挚的目的,与当事人维系一个有意义、诚恳和有人情味的关系,使双方能有效地沟通。并且,辅导员真诚的表现亦可作为当事人的模范,使他有所参照,学习真挚,忠于自己的感受,成为一个表里一致的人。罗杰氏认为当辅导员能真挚时,辅导已开始有进展了。
例子:
当事人:“我来的目的是想得到帮助,其实我已把全部的资料都告诉你了,但你还是不能给我任何的帮助或建义。”
辅导员:“我知道你的期望及不满,我也为事情没有进展而感到相当困扰,也许我们应该先就这点来讨论一下。”
4.无条件的关怀(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
辅导员对当事人要有深切和真挚的关心。无条件的关怀是协助当事人成长的要素。无论当事人的问题或行为是怎样,辅导员都要尊重当事人,也深信自己拥有足够的资源去协助当事人的成长。辅导员充分接受当事人的人性——包括他的弱点、优点和各样情绪。在此情况下,当事人无需畏惟辅导员对他的印象,而能将他的行为/感受/意见毫无隐藏地表露出来。他明暸自己是有权自由地拥有和表达各类情绪/思想,而无论他的表现是怎么样,他都会被接受。他作为一个人的基本价值和尊严始终符被推崇,此种尊重、开心和接受是无条件的,不带占有性。辅导员不会因当事人不能履行他的期望,或有不同看法,而减低对当事人的开心和尊重。
辅导员对当事人无条件的关怀并不等如他须同意当事人所有的行为。在当事人表露他对别人或自己损害的行为时,辅导员可以很坦白地表达他不赞许这行为,并为此而难过。但辅导员仍是对当事人及其情绪深切地接受,继续给予他真挚的关怀,务使当事人能够释放内在资源,来协助自己成长。罗杰氏亦深明这种无条件关怀不容易达成,辅导员未必对每一位当事人都能表露出同样程度的接受和尊重。
例子:
当事人:(一位被控虐儿的妈妈,被警署辅介到辅导员):“你说你想帮我,你们这些人都是那样虚伪。不要以为我来这里是因为我想你帮我。我在此纯粹是因为那个警察要我来,不然便说要拉我坐牢!”
辅导员:“要你来见我令你很愤怒,尤其当你觉得我是假装着帮你,我想如果我像你那样没有其他选择的时候,我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5.同感(empathy)
同感是指辅导员能对当事人之思想和感受有正确的了解,并能深刻体会后者的心理状况,很敏锐地察觉到当事人的主观感爱,有如是置其中,但却不会被其情绪笼罩着而迷失自己。透过运用同感,辅导员与当事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及扩阔后者之自我了解,进而接触其内心世界,特别是那些他极力意图避开、较为隐晦、不意识到,或不敢承认之感受如嬲怒、嫉妒等。但同感并不是纯粹反映当事人的感受而是要求辅导员全神投入他的主观世界,感到他身处之情况、感受和意念;同时,辅导员亦要紧记他只是一个“参与之观察者”(participant observer),要把持自己的个人独特处,能确认本身与当事人在各方面之分别,而不致与他过分认同,失却客观性,陷入其困扰而不能协助他洞悉问题之所在。总括而言,同感乃是一种对他人采取主动,持续和尊敬的态度,以心领神会的心情,来接纳别人的经验和感受。
例子:
当事人:“我相信我只是怕面坚陌生人,一旦我认识他们多一点,我便会好很多。”
辅导员:“你与熟悉的人一起无疑是感觉得比较自然,同时你也是很怕与陌生人接触,担心会留给他们不良印象。在此情况下,我猜你一方面想摆脱这些陌生人,但另一方面又想克服这些惊慌。”
后起的辅导专家如依根(Egan,1975)和艾飞等人(Ivey,lvey, & Somel-Downing,1987)更将同感分为基本的同感(primary empathy)和深度的同感(advanced accurate empathy)。前者透过反映当事人情绪来表达身同感受的领会,后者则反映当事人未能意会但是潜伏着的情绪和意念,比前都有更能深入的扩阔当事人的自我了解。
6.当事人感到辅导员的同感和无条件的关怀
这辅导要素反映出罗杰氏很着重当事人的感受。在辅导员过程中,辅导员可能认为自己对他很真挚,有高度之同感和无条件的关怀;但若当事人未能体验到它的存在,这辅导关系便不算理想,而辅导的功能亦会降低。
小结
罗杰氏认为以上这六项要素适合于任何治疗方式及所有人际关系,而不限于心理治疗。除了这六项要素外,再不需有任何其他要素,故此它们亦被称为“基要条件”(core conditions)(lvey,lvey, & Simek-Downing,1987)。可能除了第一项,其他五项要素的存在并不是绝对的有或无,而是相对的多与少。若辅导员能拥有这些要素,他的辅导必会更为有效。
罗杰氏的门生,如卡科贺夫(Carkhuff,1977)等尝试将这些条件/要素具体化,成为一些可藉训练而学得的技巧。为要使受训者更易掌握,他将整个辅导过程分为两阶段。第一阶段为催化期(facilitation stage),主要目标是与当事人建立良好关系,协助他自我探讨及自我了解。此时,同感、尊重、具体化及真挚被视为最重要。第二阶段乃是行动期(action stage),对赞(confrontation)及立即性(immediacy)(即协助当事人注意此时此地彼此关系的特点)为最重要。
c.辅导过程
罗杰氏非常重视辅导过程,在整个辅导过程中,辅导员与当事人保持一种充满情感的关系,彼此都需要非常关注自己此时此地的内心情况。此关系容许当事人毫无畏惟地表达内在的情绪,使他能与辅导员有深切和真挚的情绪交流和心灵上的沟通。藉著此充满情感的关系,使他能重新醒悟(aware)、体验(experience)、面对和处理以往不自己内心深处,发掘到自己的意念时,便有机会成为一个忠于自己的真正感受、表里一致的人。有这过程中,辅导员着重情绪上的内容而非理智或思想上的内容(即事实的情况)。罗杰氏认为此时最重要的是协助当事人了解及宣泄他对事件之情绪,而不是探测事件的细节。纯粹令当事人了解到事情的真相,但情绪的困扰亦会妨碍他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料来处理问题。
例如:纵使一个成年儿子了解到他与年老父亲相处的问题,辅导员必须提供机会让他表达对父亲的嬲怒、怨愤和对自己的优虑为安,而不是纯粹与他很理性的分析他和父亲双方面的问题。所以,当事人如何感受他的处境,及这些感受如何影响他对自己、他对及周围之事物的感受。
在人本治疗法的辅导过程中,此时此刻的关注代替了传统的诊断(doagmosis)。罗杰氏反对将人分门别类,诊断他们究竟是患了什么病症。他认为这是造反了一个基本的信念,即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如果将他生硬地归类是有损人的尊严。其次,罗杰氏认为只有当事人才能诊断自己的困难,只有他自己才能准确地了解他观看事物的角度,就算辅导员认为自己已十分准确地了解当事人的情况,但去尝试诊断他的问题,也是一个很大的冒险。故此,在辅导过程中,采纳人本治疗法的辅导员是避免当事人作出诊断。
d.当事人在辅导过程中的角色
在人本治疗法中,当事人乃是主角,拥有人的尊严和价值。辅导员以他的需要为依归,会谈的本质和控制权操在当事人手上,他的行为转变乃是发自他本身。罗杰氏的人生观非常积极,觉得人有动力和有能力去改善自己,故此他非常强调当事人的重要性。辅导的焦点乃是当事人,而不是他的问题。辅导员要深切体会当事人的心态和处境,从中协助他面对在成长中的挣扎,和处理自己的难题,而不是纯粹帮他解决表面的问题。辅导员强调的是当事人的内在资源,使他发挥自我引导的本能(self-directing capacity)。
对辅导员的要求
人本治疗法对辅导员的要求很高,它不着重所谓对技巧的掌握,而是重视辅导员的本质、态度和人生观--即他整个人。基本上,他需要为当事人提供同感、真挚及无条件的关怀。他需要全神投入与当事人的交流,在必要时,作为后者一面镜子,反映他的心底感受和意念,扩阔他对自己的了解,辅导员不是以一个专家身分出现,不会对其情况作出定论、诊断或作任何的批判。他深信当事人本身有权力和能力去决定自己应走之路。而辅导员的角色就好比一个"配角",去协助主角尽量发挥自己。再者,人本治疗法不主张辅导员鼓励当事人发生移情(transference),它重视辅导员能以真挚的自我与当事人沟通,而不是助长他投射对某亲人或重要的人之观感于辅导员身上。
在人本治疗法初期,所赋予辅导员的自由比较少,主要是局限于聆听、澄清、反映感受和转达对当事人的了解,辅导员尽量避免向当事人表露他个人的特赞--如他的价值观、偏见等。辅导员被劝喻不要采用替当事人订下目标、忠告、解释他行为的意思,或提出讨论题目等治疗方法。但随着多年的尝试及实际推行,自八十年代开始,这治疗法已容许辅导员更大的自由,和可采取多种灵活性的技巧,如表达自己的意见、感情等,来管造出使当事人感到充分被接纳的气氛(Cptru,1986a)。
四、贡献与限制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和不断修正,人本治疗法对辅导及其他有关专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改变了很多人对人性、当事人和辅导员彼此的角色、互相之关系、成功辅导的要素以及对整个辅导的算法。它对辅导及有关专业之贡献可谓不少。首先……
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和不断修正,人本治疗法对辅导及其他有关专业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改变了很多人对人性、当事人和辅导员彼此的角色、互相之关系、成功辅导的要素以及对整个辅导的算法。它对辅导及有关专业之贡献可谓不少。
首先,人本治疗法带动我们对辅导的概念,由"问题化"转为"正常化"。罗杰氏摒弃辅导乃是由一位"专家"去医治一位心灵上有病或有问题之人的概念。反之,他积极提倡辅导之目的是协助当事人成长,使他学习克服阻碍,最终能采取对自己有益的行为。辅导不单只谋求解决当时的问题,这种学习成长的过程是绵绵不绝的。故此,对人本治疗法来说,辅导乃是由一?quot;成长模式"(growth model),而非"疾病模式"(disease model),很着重当事人本身的适应与正常健康的发展。此成长模式亦找寻辅导的抗拒或羞愧。
第二,人本治疗法是一套相当安全的模式,因为它不需要辅导员对当事人下定论或给提议,解释他的行为、分析他的潜意识和梦境(analysis of the unconsciousness and dreams ),或使他的性格有重大改变,而是需要辅导员给予全神的聆听(active listening)、尊重当事人及了解他看事物的角度。故此,辅导员错误引导当事人损害其心理的机会亦大为减少。
第三,人本治疗法对其后的辅导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和贡献。它的基本概念、技巧和精神已被辅导人员广泛应用,不单只用于个人辅导,也应用在家庭治疗、游戏治疗和成长小组等等。如大卫飞文(David Freeman)的原初家庭治疗法(Family-of-Origin Family Therapy),便是很着重从家庭成员的角度去了解个人和家庭经历,家族流传下来的讯息和规条是怎样影响家中各成员,及如何从家庭成员中探索不被留意到的资源和能力,从而增进个人成长和彼此的关系。
第四,人本治疗法所倡导的基本辅导要素如:同感、无条件的关怀和真挚等,就算对没有受过高度心理学训练的人来说,也是相当容易明白。它的基本技巧如:全神的聆听、关怀、澄清及情感反映等,对与当事人建立关系,以及助人专业来说,都是非常适用的。因此,这模式被推广到很多方面,如行政、国际关系、教育、师生,医变人员对病人、上司与下属等关系。由此可见它的用途是多么广泛。
第五,人本治疗法在危机情况中亦很有帮助,若当事人于危机时被一个能给他真挚、无条件的关怀及同感的辅导员接纳,并能倾吐他的困难和宣泄情绪,相信即使未能立即解决问题,但对稳定情绪、防止危险情况发生,及鼓励日后找寻解决办法,都是非常有效。人本治疗法与危机介入法在协助当事人处理危机时,更能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
第六,这套积极的人生观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尤为重要。很多青少年往往缺乏自信心,自我形象低落,常感到受着成年人伪善的对待,不被人喜爱和了解、人际关系欠佳等。透过辅导关系,当事人可感受到辅导员对他的关心与接受、诚挚和了解,能使他与别人分享苦与乐,并从辅导员身上学习与人相处的要素。
最后,有关人本治疗法很值得推崇的优点是罗杰士非常重视研究和实验。他很愿意将其见解用实验来引证,并且不断根据所得之结果来改善他的辅导过程、手法及结果的理论。虽然有时他采用研究方法未必是很妥善,但他的开放态度、重视研究及尝试辅导科学化的精神,实在是辅导领域中的一个良好典范。
人本治疗法也有其限制,作为培养当事人对辅导员的信心,使彼此能建立良好关系,鼓励改进,其基本要素是非常必须及适用。但有时纯粹传达关心、尊重和了解可能未必有效地协助当事人,而是需要一些较为直接、指引性的技巧,如模拟练习、解释等。故此,我们亦需要灵活地加插其他方法,如完形治疗法(Gestalt Therapy)、行为修改法(Behaviour Modification)等技巧来补足,使人本治疗法的有效形更得以发挥。
有些人对人本治疗法存在误解,以为他的方法只是聆听当事人的心声,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情感反映,甚至以为非指引性(non-directive)是漫无目标,任由当事人转弯子,浪费辅导员时间。其实,发展到九十年代,人本治疗法已不再是停留在以上阶段。此模式现在亦很着重辅导员能够于有需要时适当地向当事人提出对质,关怀地指出他的矛盾。
概括来说,人本治疗法的成功与否,与辅导员的基本态度及他能否全神投入,容许他个人独有气质有效地影响当事人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