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7-5-17 15:17 编辑
什么是精神分析的会谈(初始访谈)?
“会谈”这个词是很广的:任何两个(或更多人)之间的“想象(vision)”都可以称为会谈。(为了简化论述,我们就说在一个访谈者和一个被访者之间进行的最简单的会谈,但不容忽视的是,其实每一端的人数都是可以改变的。)
不过,似乎“会谈”这个词语是指一种特殊类型的相遇,而非日常的接触。字典里对它的定义包括:“用于求职者、大学申请人等的口头测验”;“在记者等人和代表公众利益的人之间的谈话,作为广播或出版的基础”;“不同人面对面的会议,尤其是咨 询”。
这种面对面的会议,是由特定的人在某个确定的时间和场所,达到讨论或说明某个任务的目的。举个例子,报纸采访就是一个记者去见某人,比方说一个政治家,目的是探听他对当下一些话题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对会谈类型进行一下界定。
但是,这个定义的严格准确,恰恰也是它的缺点:过于狭隘。
出于这个原因,哈里·斯塔克·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之后的许多作者都更喜欢使用“精神病会谈”一词,它的含义更广。(哈里·斯塔克·沙利文无疑是20世纪最伟大的精神病学家之一,他在20世纪30年代和卡伦·霍妮(Karen Horney)、艾瑞克·弗洛姆(Eric Fromm)一起发展了新精神分析论(neo-psychoanalysis)。在威廉·阿兰森·怀特精神病基金会(William Alanson White Psychiatric Foundation)的赞助下,他的不朽著作《精神病学的会谈方法(The Psychiatric Interview)》于他死后得以出版(1954),这是后人根据他在1944和1945年的讲座,并补充了194**1947年间他的讲课内容整理而成的。)
在任何情况下,我们使用的形容词都可能引发问题,因为会谈者最后的建议,可能是不应进行精神分析的治疗,或者是不应进行精神病学的治疗。正因为此,布莱格更喜欢使用心理会谈一词,强调其目的是进行心理学诊断,同时评估被访者的精神(或人格),而非只是评估他是生病还是健康。
精神分析会谈的目的
我们关注的是 kai 始精神分析治疗之前所 zuo 的精神分析会谈。它的目的是判断前来 咨 询 我们的人是否应该进行精神分析治疗,这取决于之前研究过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尽管事实上,我们理解的精神分析会谈以判断是否要进行精神分析治疗为首要目的,但是我们也允许自己有更广泛的选择。所以说,我们不用限制自己,只能告诉被访者他是否应该被分析;如果他不应该的话,我们可能会给他提 供一个选择,比如说其他类型的心理治疗或者药 物治疗,这时以分析性 kai 始的会谈就变成精神病性的了。
精神分析会谈的基本原则
我们说,首先会谈和心理治疗的目标是完全不同的,布莱格(1971)和Liberman(1972)等学者坚持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前者的目的是为病人选择某个特定的治疗活动,而后者的目的是处 理最初表明的问题。因此,首要条件就是要准确地划分会谈的目的。然后我们可以说,只有那些有助于这些目标的活动才是合理的。
会谈的基本原则是促进被访者对其心理过程的自由表达,这在问答的正式框架下是无法实现的,它的技术也因这一原则而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正如布莱格所说,个体在会谈中试图建立的关系,是给被试以最大的自由来阐述,来表现自己的一种关系。由此可见,布莱格强调回忆、审讯和会谈之间的巨大差异。
审讯有一个更简单的目的:获取信息。但是会谈却想看到个体的功能如何,而不是他说他的功能如何。确切地说,我们从弗洛伊德那里学到的是,任何人都无法**关于他自己的真实信息。如果他能的话,会谈就是多此一举了。而审讯是建立在假设被访者知道的前提下,目的是弄清楚被访者都知道什么,以及他在意的是什么。另一方面,心理会谈则是基于不同的假设,它要探寻被访者并不知道的信息,而他可能告诉我们的信息也是无从考证的,相反,我们从会谈产生的互动过程中能够观察到的才是它要表明的内容。
于是,心理会谈就成为了一项应用特定的技术、有着一系列目标的任务,它建议使被访者面对其心理健康,并且如果有需要的话,为他 zuo 最好的治疗。
本文译自R. Horacio Etchegoyen的
《Fundamentals of Psychoanalytic technique》,
并进行了编辑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