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2003|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分析诉神经症内疚感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6 09:1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26 09:25 编辑

       最初,人们并不认为内疚感在神经症中有重要作用。对它们的研究,都是与力比多冲动或前生殖器的幻想或乱伦的性质联系在一起。但是,很少有人像马西诺斯基那样声称,所有的神经症都是内疚神经症。只是在“超我”的概念形成之后,人们才开始关注内疚感,并把它们当作神经症原动力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实际上,强调内疚感,尤其是无意识内疚感理论和受虐狂概念,只是“超我”概念的其他方面。我之所以把它们分开加以论述,是因为某些我认为重要的问题可以得到恰当的关注。

  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感也许就当作内疚感来表达,因此可能使整个情形蒙上阴影。它们要么是普通的无用感,要么依附于特殊的行动、冲动、思想、与乱伦有关的幻想、手淫、涉及亲爱的人的死亡愿望等等。但是,从临床上来说,导致确信内疚感在神经症中起了广泛而主导作用的,不光是这些相对来说较小出现的直接表达方式,更是那些经常出现的间接表达方式。在那些被认为是构成内疚感的众多现象中,我将讨论一些特别重要的。

  首先,某些类型的神经症病人沉湎于涉及每件事情的或明或暗的自我谴责:伤害别人的感情,为人卑鄙,不诚实,尖刻,想毁掉每个人,懒惰,虚弱,不守时。这种反责通常与愿意承担不幸事件的责任有关,这种事件大可以大到谋杀一位达官贵人,小可以小到患了感冒。这类人生病时,这责怪自己没有保重身体,没有穿足衣服,没有及时求医,或者没有防范传染病。如果朋友有段时间没有拜访,他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思量又思量,是否可能伤害过朋友的情感。如果约会有误,他觉得肯定是他的过错,是他没有听仔细。

  有时候,这种自我谴责表现为没完没了地思考他本该说些什么,本该做些什么,或者不该忘记做什么,不该太过分以致排除了其他活动或者造成了失眠。很可能根本无法描述这种沉思的内容:他也许花上数小时苦苦思量他说过的话,别人说过的话,他本来应该说什么,他说的话有什么影响;他是否关上了煤气开关,是否因为没有关,有人来了会受到伤害;是否有人踩到人行道上的桔子皮而摔倒,而这块桔子皮他本该捡起来。

  我估计,自我反责的出现远比通常设想的要多,因为它们可能隐藏在看上去象是个人想认识自己动机的愿望背后。在这些情况下,神经症患者不会以任何方式公开地自我谴责,而是貌似在“分析”自己。例如,他也许想知道,他是否未曾开始做某项事,以证明自己的吸引力;是否没有说过伤害别人的话;或者是否他不干任何工作不是十足的偷懒。有时候,很难区分所有这些是否是出于想最终有所改善的愿望而真诚地质问自己的动机,或者只是一种微妙适应精神分析法的自我反责形式。

  另一组同样说明内疚感存在的现象,其表现形式是对他人的异议极度敏感,或者害怕被人发现。有这种担心的神经症患者,可能常常害怕别人因与他交往过甚而感觉失望。分析时,这种病人可能将重要信息留在心里。他们对待分析过程,就像犯人对待法庭上的审判;因此他们时时存在戒备之心,但又不知道他们害怕被察觉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了排除可能的责骂或指责骂无效,这些病人小心翼翼地不犯任何错误并且严格遵守法令。

  最后,还有的神经症患者似乎喜欢引祸上身。他们的行为非常有挑逗性,以致于他们常常受虐待。他们可能好像很容易闯祸,可能经常生病,丢钱--而且他们可能感到这些事情发生比没有发生更令他们心安理得。这些现象也被认为是内疚感的表现,或更确切地说,是需要以受难来赎罪。

  从所有这些倾向中得出存在内疚感的结论似乎很有道理。自我反责好像是内疚感较直接的表达方式;显然,对批评的过度敏感,或对动机表示怀疑,通常是害怕过错被发现的结果(偷了东西的女仆,若有人随意问问东西放在哪儿,她就会将此无恶意的东西当作是怀疑她的诚实);有罪受难一直沿用至今。因此,认为神经症患者比普通人更具内疚感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个假定却带出一个问题:为什么神经症患者感到如此内疚?他们看上去并不比其他人坏。弗洛伊德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包含在“超我”概念之中。神经症患者虽不比他人坏,但因其严厉的道德至上的“超我”的缘故,他们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内疚。因此,根据弗洛伊德的阐述,内疚感表现为存在于“超我”与“自我”之间的张力。但这里又出现别一个难题。有的病人愿意接受关于他们内疚感的建议,有的则拒绝接受。[“就病人而言,这种内疚感是无声的,它并不告诉病人有内疚;病人不感到内疚,只是感到有病。这种内疚感仅仅是以抵制病愈的形式表现出来,要克服它相当困难。而且要说服病人这一动机隐藏在他继续生病的背后,也相当困难;他紧紧抓住一个更为明显的解释,即分析不是治疗其疾病的良方。”(《自我与本我》)]解决这一窘境的方法是无意识内疚感理论:病人可能承受着无意识内疚感的煎熬,可自己对此却一无所知;他不得不用痛苦和神经症来补偿它们。他对“超我”的恐惧如此之大,以致于他宁可保持病状,也不愿认识到他感到内疚和为什么内疚。

  确实,内疚感能够被压抑。但是,把无意识内疚感的存在,当作对那些情感所产生的现象的最终解释,也是不够的。无意识内疚感理论并不涉及这种情感的内容,不涉及它的为什么存在,何时以及如何存在。它仅仅是根据偶然判定必定存在这个人没有意识到的内疚感,好像只是凭借间接证据而定,这使得分析失去了治疗价值,使得这一理论失去了依据。

  要想弄清这个问题--这在其他问题也一样--就可能需要就这一术语的含义达成一致看法,而不将它用于其他目的。在精神分析文献中,内疚感一词有时用来指无意识内疚的反应;有时又与惩罚需要同义。[H·南伯格已经把对内疚感等同于惩罚需要的观点提出正确质疑,尽管是出于其他原因。见《内疚感和惩罚需要》]在一般语言中,这一术语现在用得既频繁又宽泛,所以我们常常想知道,当一个人说他感到内疚时,他是否真感到内疚。

  “真感到内疚”是什么意思呢?我认为,在任何情境中,内疚是由于违反了特定文化中有效的道德要求或禁忌,内疚感就是表明痛苦地意识到做出了这种违反行为。但是,一个人也许因为关键时刻没有帮助朋友而感到内疚,尽管对他俩来说,现存的准则是相同的。所以,我们还须补充,在内疚感当中,那种痛苦的意识关系到违反了个人所认定的那种准则。

  内疚感可能是一种真实的情感,也可能不是。一个判断内疚感是否真实的重要标准,就是看它们是否伴有想作修补或做得更好的真挚愿望。一般说来,这种愿望的存在与否不仅取决于赋予被违准则的重要性,而且还取决于违反行为带来的好处。这些考虑至今可用,无论所犯过错是一种行为,还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冲动还是一种幻想。

  当然,神经症患者可能有内疚感。就他的准则包含着真实因素这一程度来说,他对实际或想像的违反行为作出的反应,可能就是一种真实的内疚感。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他的准则至少有部分仅仅是别有用心的假象。它们是虚假的,从这一程度上说,他对违反那种虚假作出的反应与内疚感毫无关系,依照前面的界定,这反应全然是种伪装。因此,不能认为没有遵守“超我”的严格道德要求就一定会产生真实的内疚感,也不能依据内疚感的表象来下一结论,说这根源就是真正的内疚。

  如果我们不接受这种观点,即我们描述的神经症现象是无意识内疚感的结果,那么它们的实际内容和意义又何在呢?这个问题的某些方面在讨论“超我”的时候已有所提示。但由于其他某些方面须作补充,我在此将它们重复一下。

  对任何类似批评的东西过度敏感或对动机表示质疑,主要起因于完美表象与现存缺点或缺陷之间存在的悬殊。由于表象不可不维系,所以质疑其牢固性就是件令人害怕和恼怒的事。此外,完美主义的准则和拥有这些准则的企图与个人的自豪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虚假的自豪,取代了真正的自豪。但不管是真是假,这个人自己为自己的准则而自豪,也因为有这些准则而感到高人一等。因此,他对批评又有另一种方式:羞辱感。这个反应在治疗中有实践意义,因为尽管有的病人表达它,另一些病人却掩盖或压抑它。由于他们的完美形象意味着理性,所以他们感到不应该受到分析者的建议的伤害,因为他们来分析的目的明确--就是来倾听分析者的建议。如果这些隐藏的羞辱感不能被及时发现,分析就可能因它们而失败。生病或保持病状的倾向将与受虐狂现象一并讨论。

  自我反责通常结构复杂,就它们的含义没有单一答案,那些坚持给心理学问题指供简单答案的人,无疑会走上歧途。首先,自我反责是外表完美需求的绝对性带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日常生活中的两个简单类比或许能说明问题:如果出于某种原因,赢一场乒乓球比赛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那么比赛时笨手笨脚他就生自己的气;如果出于某种原因面试中给人留下好的印象对他来说很重要,那么他会忘记提到某个可以使他长处得以表现要点而生自己的气,并且还可能事后责备自己,说竟然忘记这一点真是太傻了。我们将这一描述应用到神经症的自我反责。我们已经看到,出于种种原因,外表完美需求是个有强制性的。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不能维持完美形象就意味着失败和危险。因此,他肯定会因为某一步骤而对自己感到生气,不管这一步骤是思想上的情感上的还是行动上的,对他来说,都意味着完美失败。

  这一过程就是弗洛伊德描述的“转而反对自己”的过程,它暗示着总体上敌视自己。但实际上,个人生自己的气仅仅是因为某一特殊东西。一般说来,他之所以自责,是因危害到了某一目标,而达到这一目标又很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我们还记得,这一阐述与对神经症焦虑的阐述相近,在这种情形下,焦虑的确有可能产生。我们或许可推测自我反责本身是否就是企图对付正出现的焦虑。

  自我的责的第二个含义与第一个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前所说,完美主义者特别害怕别人认识到他们的门面仅仅是门面而已,因此他们对批评和责备怕得要命,从这人方面说,他们的自反的责就是企图预先准备受责备,通过自己提出责备来防止别人提出--甚至,通过明显苛责自己来平息别人的指责,从中获得宽慰。这与正常心理有明显相似之处。小孩在书上弄了墨水渍,他害怕因此受到责备,所以神情可能极度沮丧,希望借此平息老师的怒气,得到几句宽慰的话,例如书上弄了点墨水渍毕竟不是大罪之类。对小孩来说,这可能是个策略。同样,反责自己的神经症患者也采取策略性的行动,尽管他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这样做:如果有人只取他的自我反责的表面价值,他会立即警惕起来;而且,就是这个自我反责极深的人,若有人轻微地批评他几句,他就会勃然大怒,并把批评当作不公平的待遇而加以怨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想起,自我反责不是躲避责备的唯一策略。还有相对一面,即反守为攻,主动进攻的策略倒是合了一句古老的格言:进攻是最好的防御。[为什么安娜·弗洛伊德把这一简单过程描绘成与攻击者的等同,这叫人难以理解。参见安娜·弗洛伊德《我与反机械论》(1936)]这是一种更直接的方法,因为它显露出隐藏在自我反责中的倾向,即那种极力否认存在任何缺点的倾向。这也是更有效的防御。但是,只有那些不怕攻击别人的神经症患者才能使用这一策略。

  然而,害怕责骂别人的恐惧却通常存在。事实上,它是助长引发自我责备的另一因素。这一机制因害怕指责别人而把责备加在自己头上。它在神经症中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神经症患者通常对他人怀有强烈的责备之心,但同时又非常害怕指责他们。

  产生指责别人的情绪,原因有多种多样。神经症患者有恰当理由怨恨他早期环境中的父母及其他人。至于当前,他指责人的神经症部分来自他的特定性格结构。这事我们无法在此作公平评判,因为那将意味着先要重审神经症种种纠缠的可能性,然后详细推断责备如何必定会产生。因此,只要勾勒出部分原因就足够了:没完没了却又未认识到对他人寄予无限期望,而一旦期望没有实现便感到受到不公待遇;依赖他人--容易感到被人奴役并同时生出怨恨;自我膨胀或表面正直--感到被人误解、被人蔑视、被人无辜批评;必须表面一贯正确;借指责别人来躲避洞察自己的缺点;表面利他主义--容易感到被人辱骂、被人强制等等。

  同样,压抑指责他人的情绪也有许多颇具说服力的理由。首先,神经症患者害怕他人。他以种种方式过分依赖他人,无论是依赖他人的保护、他人的帮助还是他人的观点。由于他必须装出一副有理性的外表,故而不能流露或发泄没有充足理由的悲伤。因而,常常有把对别人的尖刻责备积存起来的情景。尖刻责备没有得到发泄就变成一种爆炸性的力量,于是就成了个人的危险之源。他必须千方百计把它们暂时压一压。正是在这里,自我反责作为控制它们的手段出现了。个人迫使自己感到,别人根本没有什么过错,有过错的只是他自己。[这种阻止别人的批评的迫切需求反使自己不能批判性的评价别人,于是助长了面对他们的孤立无助感]我认为,这是一个过程的原动力,弗洛伊德把此过程描绘为将自己与自己感到要指责的那个人等同起来。

  把对别人的指责转移到自己身上,这一做法常常基于这个哲理,即一旦有不利事件发生,总得有人来承担。如果不是总是,至少一般来说,那些建造一个宠大机构以维持完美形象的人对临近的灾难会显得焦虑重重。他们觉得好像生活在一柄悬着的随时可能落下的剑下,尽管他们自己也许没有意识到这些恐惧,他们基本没有能力来直面生活中的波折。他们不能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即,生活就像一道数学难题,无法计算其结果,在某种程度上,生活就像一次冒险或一场赌博,有福也有祸,充满着无法预测的艰难与危险,充满着预料不到也不可预料的困惑。作为一种获得宽慰的手段,他们死守着一个信念:生活是可以算计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因此,他们相信倘若出了错,必定是某人的过错,因为这样想才能够避免令人不快和令人害怕的认识--生活是不可算计和无法控制的。如果这样的人出于某种原因,停止指责别人,那么他们就会因为不利事件而指责自己。

  隐藏在明显内疚感背后的问题,其范围不能被我指出的因素所穷尽。比如,出于各种原因而产生的自我轻视的倾向,可能很容易被人认为是源于内疚感中生出的无用感。但是我的意图,并非想一一述尽所有隐藏着的原动力,我只想说明一点,即,不是所有被认为是内疚感的现象事实上都要以那种方式加以解决:可能存在虚假的内疚感,真内疚不存在;也可能有一种反应--比如恐惧、羞辱、愤怒,决意避开批评,无力指责别人,有不利事件就需有人来承担--这些与自责无关,之所以那样解释,仅仅是因为理论上的先入之见。

  关于“超我”和内疚感,我与弗洛伊德的不同看法包含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内疚感是治疗严重神经症的一大障碍,这在他的拒绝治疗反应理论中有详细论述。而我的解释是,病人之所以不能真正洞悉自己的问题,其困难在于他提供的貌似穿不透的外表,因为他的外表完美需求是强迫性的。他把来接受精神分析当作最后的求助手段,可来时心里却相信自己其实安然无恙,他正常得很,根本没有真病。他憎恨任何对他的动机提出质疑的解释或表明他存在问题的解释。他最多也只是理性地接受这类解释,他要表现完美无缺的决心如此之大,以致于他不得不否认任何缺陷,甚至否认他身上存在的任何问题。他心里很踏实,踏实得跟一种真正本能差不多,他的神经症的自我反责避免了实际上的弱点。事实上,它们的功能旨在不让他面对真正的缺陷。它们是对现存目标的划率妥协,仅仅是获得宽慰的手段,让他确信自己毕竟不是太坏,确信自己的良心不安愈发使自己比别人更好。它们是种保全面子的手段,因为如果一个人真正想改进自己并看到这种可能,他就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自我反责上;无论如何,他不会感到指责自己就万事大吉,反倒会积极努力理解和改变自己。但是,神经症患者除了责备自己以外什么也不做。

  因此,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指出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切实际的,然后使他认识到他的目标和他的成就只具其形不具其质。他完美的外表与他实际的倾向之间的悬殊必须揭示出来。他必须感到他的完美主义的需求苛刻得有问题。所有这些需求所带来的后果必须认真研究。他对分析者询问他,想从他身上发现一些东西所作出的反应,必须加以分析。他必须理解造成这一需求以及维持这一需求的因素。他必须理解需求所起的作用。最后,他必须看到有关的真正的道德问题。这一方法比通常的方法更难,但是,这方法带来的观点,较之弗洛伊德关于治疗可能性的观点,要少些悲观。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