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好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案例】
小依是一位九年级学生,是老师和同学眼中公认的“好孩子”,学习成绩位于年段前列,为人和善,同学间相处融洽,是个什么事都不用老师、家长操心的乖孩子。但是在一次随笔写作时,她这样写道:每次考试结束,一些取得好成绩的同学会欢呼雀跃,会神采飞扬地奔走相告,会说说她们的爸爸妈妈将给予什么样的奖励。但是我,即使成绩很好,也没有这种欣喜的感觉,回到家,爸妈也只会是一句简单的“好的,知道了”,好像我取得这样的成绩是理所当然的,是轻而易举的。其实,我也需要鼓励,我也需要奖励,即使奖品只是一颗棒棒糖。
【评析】
一、对于好孩子,我们关注不够。好孩子,因为中规中矩,不惹事端,因此老师会把精力放在其他需要操心的孩子身上。而家长,也会因为他听话,而把他看成小大人,放心让他去做自已的事。因为他“一直都好”,就认为他应该“一直都好”,而忽视了他为“好”而付出的努力。
二、对于好孩子,我们要关注其心理。就现阶段的标准来看,所谓好孩子,成绩好是一条最重要的标准。在家里,家长的观念是,只要你搞好学习,其他的不需要你操心。在学校,成绩好也是受老师欢迎、受学生肯定的重要条件。成绩好似乎有着“一好遮百丑”的作用。因此,对于成绩好的好孩子,大家都容易忽视其心理状况。
三、好孩子,心理问题更隐蔽,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成绩特别好的好孩子,在抗压、抗挫折方面往往比较薄弱,有些甚至人品方面也会有一些问题,只是在成绩好的光环下,不易被人发现。学习中等的好孩子,在自信心、上进心等方面往往也存在问题。因此,我们教师在为日常事务忙忙碌碌的同时,不能忽视“好孩子”的心理问题。
【措施】
一、通过谈心等措施,让其说出烦恼,了解其心理需求。随笔所反映出的问题,只是一个小窗口,乖孩子其实也有很多烦恼。通过谈心,通过与其他同学交流,发现其乖巧背后一颗孤独敏感的心。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更关注其内心的需求。
二、通过多种家校联系措施,了解其在家的表现,了解其家庭现状。由于小依父母做生意,平时较忙,家长因其乖巧而疏于交流。通过家校沟通,提醒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提醒家长关注其情感需要。
三、鼓励其积极参与各种学校活动。如综合实践活动、各种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学习互助活动、各种体育活动等,在活动中,让其获得更丰富的生活体验,同时释放情绪,满足情感需要,获得全面成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