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三)

[复制链接]

196

主题

309

帖子

102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23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7 14:3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本帖最后由 wanwan412 于 2014-4-17 14:33 编辑




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三)





三、“尊重的教育”是开发自我尊重资源的有效途径:


       有关自我尊重是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问题,是近年来自我尊重研究领域最具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1990年夏季,在挪威的奥斯陆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自我尊重大会,来自美国、英国等许多国家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就自我尊重与学校教育的关系问题进了热烈的讨论。尽管与会者在文化背景、研究视角及对自我尊重的理解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他们却普遍认为,自我尊重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成长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康的自我尊重感,就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如同一个社会其成员不尊重自己,不尊重自己的价值,不相信自己的思想,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健康成长。

       美国是最早对自我尊重进行系统研究的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对自我尊重的研究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且将自我尊重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美国的学校,对违反纪律的学生,教师一般都低调处理,擅长使用选择性问话,比如:“你是愿意马上停止和你的邻座讲小话,还是坐到窗边单独的课桌上去?”这种做法在纠正学生错误的同时,把如何改正错误的自由权交还给学生,避免了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师训斥的低下地位。如果发生了冲突,教师鼓励学生有话放到桌面上讲,在机会平等的条件下心平气和地进行辩论。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爱护学生的自尊心,相信学生自己辨别是非的能力,时时不忘给学生保留选择的余地,鼓励学生表达个人愿望,协助学生做他们喜爱做的事。这就是美国学校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精神的土壤,也是学生今后不论在什么领域工作,都能发挥其自主创新精神的源泉。

       相比之下,我国学校对学生自我尊重的需要明显重视不够。在大多数教师、家长和学生本人看来,按照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做好每一件事是学生的本分,“打是亲、骂是爱”的说法是近乎真理的教育信条。在这种教育观念和氛围中,那些常被家长打、老师骂的孩子,不仅要感谢他们的“爱神”,还要通过种“爱”的洗礼,做出自己有错、有缺点,老师与家长都是为自己好的认识与评价。这种扭曲的教育观念,把“重心”偏向了成人,成人的评价也就由此获得了权威性。从表面看,孩子对老师、家长权威性的认知是一次性产生的,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在孩子的认知世界中,已经存在着自我尊重需要的模式,而这种认知模式是在长期的与教师、家长学习和交往中,逐渐凝聚和沉淀而形成的,它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的价值观存在于孩子的意识深层,并成了其判断和衡量自尊的标准。如果一旦遇见与这一认知模式相一致的情景,就会不自觉地突然产生“我是值得被尊重的”或“我是不值得被尊重的”的认知评价。

       鉴于自我尊重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我国学校普遍忽视学生自我尊重需要的现实,本文认为应该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倡导以尊重学生个性为突出特征的“尊重的教育”。

    “尊重的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就个体心理发展而言,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尊重的需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渴望得到老师喜欢、同学接纳的愿望日益增高。这一方面源于学生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源于学校给学生造成的特殊压力。以小学生自我概念形成为例,即使到了高年级,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仍在很大程度上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如老师说某某学生好,其自我感觉就好。当然,自我尊重感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它始终伴随着显性和隐性“双重加工模式”,而其中的隐性自我尊重又具有非理性和无意识特点。例如,学生接受一次老师不合理或错误的批评后,会把它纳入到自己的认知世界中,并储存起来,当下一次老师再批评时,已经存在着的这个不合理模式就会不自觉地产生“老师不做调查就批评”的认知评价,因为这种心理与认知的凝聚与沉淀具有了定势的作用。所以,教育不但要尊重看得见、摸得着的规律,更要尊重看不见、摸不到的东西。这是人的特殊性向“尊重的教育”提出的特殊要求。

   “尊重的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它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并认为只有教育工作者站在学生的一方,为学生着想,把人的特殊性,学生的特殊性摆在最重要、最显赫的位置上,教育要走近人、关怀人、感召人的愿望才能实现。教育要让学校的每块砖、每面墙、每棵树、每条路都富有人文内涵,教育要把学生作为活生生、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需求、有自我主张的不同个体。从这个视角上看,“尊重的教育”追求的是对人性本质的关爱和教育的主动精神。⑧这种精神从本质上看,是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升华,也是教育要驶向人自身智慧潜能开发的一种期盼和追求。而这种期盼和追求恰又凝炼了“尊重的教育”的真话,即教育者要主动地、自觉地、有目的地遵循学生的特殊性去创设教育目标、构建教学模式、组建师生关系、营造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激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充分、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尊重的教育”是关注学生自主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向受教育者提供积极、有效的自我尊重评价策略,即当外界评价发生偏差时,能够利用自己的知识、经验与智慧选择适合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回避、升华等来应对目前的不利局面。这种评价与调节是个体对自我尊重的认识、感受、态度、动机等进行的积极的再指导。这种教育需要教育者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具体措施包括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或心理辅导等向学生传授元自我尊重调节的策略,如自我设计、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与自我解救等。因为在学校教育中,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自己帮助自己、自己调节自己、自己救自己和自我学习的道理,他们才能做到无论遇到什么样令自己不喜欢的老师和什么样令自己不愉快的事情,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成功标志,就是要使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因此,“尊重的教育”不但要为学生营造一个个性得以张扬,智慧得以放飞的环境,而且要培养和激发其自主发展的动机,教给其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策略,使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发挥自主创新精神。

      在全面贯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新世纪,不但要倡导“尊重的教育”的理念,而且要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并将自我尊重真正作为一种心理资源去激活、开发和利用。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