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主诉:一初一女生,上周听见同学说自己坏话,就拿了小刀割腕,割破一点皮。班主任害怕出问题,带其来心理咨询室。
具体情况: 1、该女生,初一。据父亲表述,该生四岁学会走路,六岁才学会说话。从小到大的发展的发展都比同龄人慢很多,其父亲因为觉得自己女儿聪明,并没有带女儿到医院检查。 2、小学时期几乎没有和同学交往的能力。经常不说话,在学校是被忽略的对象。初中时有两个女生跟她玩,经常让她请客。 3、最近上心理课时又看见该女生拿小刀在手腕上比划。
老师的疑惑:我是否应该先给该生做一个智力测试呢?对这样的学生该如何处理?
大本营老师的破解方案: 1、 老师主诉中并没有提到任何学习问题,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孩子不存在智力障碍,除非有更多证据证明。 2、 女生是在人际交往层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难以用言语表达自身听到同学的坏话后的感受,而选择了小刀割腕这种行为表达心理痛苦的方式。心理老师在理解的基础上,教会孩子如何言语的表达。例如进行类似情景的角色扮演练习,先由老师来扮演来访者,听到同学说坏话以后,讲出“我不喜欢被你们说我的坏话,我现在心里很不舒服。”然后,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请学生模仿老师的表达。同时关注学生内心感受发生怎样的变化,还有具体什么样的障碍,再针对性的解决。 3、 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班主任送同学来咨询,并且先占性的带有主观看法或情绪,心理老师在不经意之间受到其影响,不能中立或偏离较为良好的咨询状态。心理老师可以在初步处理好学生情况后,与班主任再一次沟通时,进行一定的反馈,并特别注意,对女生做得好的地方如语言表达情绪,给予关注和赞美鼓励,对拿小刀的行为给予弱化而非紧张的负强化。 4、 该学生原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基础较差,容易被忽略,这本身与父亲的孩子很聪明的投射性期望高度相关,也可能与家庭养育环境很有关系(文字中没有看到母亲的任何信息),可以在了解到更多信息以后,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假如是单亲家庭,可以邀请父亲到学校交流,进行一定的沟通和心理教育,告知其皮格马利翁效应肯定是需要的,同时不能忽略女同学自身的感受和行为已经出现的问题,如何在孩子青春期引入一个母亲客体(替代者)是很关键的一环。包括青春期的一些常见问题,如认同紊乱、性心理发展等可以做些心理教育。 5、 对于该学生可以通过咨询了解其有哪些兴趣爱好和特长,适当结合学校资源进行一定的特意安排,来营建孩子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孩子喜欢读书,能否担任借书管理员,或者在图书室参与协助管理,也可以定期请孩子给咨询师介绍一下自己阅读的体会,开拓眼界同时也增强语言组织表达的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