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亲子关系] 侵略式依恋:你必须听我的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7:5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30 21:44 编辑

     有位年逾八旬的父亲,他有五个儿女,孙辈一大群,却一个人孤苦伶仃的住在一个黑洞洞的老房子里,晚景显得异常凄凉。他四处对乡邻诉说儿女的不孝,可是没有几个人同情他,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个父亲是个封建大家长,孩子们从小到大,事事都要听他的,顺从他。稍有不从,父亲不是打就是骂,孩子们从小就很怕他。如今,儿女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了,大都当了爷爷奶奶,依然在父亲面前动辄就被骂和被打,所以,儿女一个个只好逃之夭夭,再也不肯回到这个家里。父亲就四处告状,要求儿女回来照顾他,儿女们宁肯顶着不孝的罪名,只肯付赡养费,却没有一个愿意回家。


  这个父亲和孩子的关系弄得如此糟糕,以至于他到了八十岁的高龄,还不肯改变对待亲人的态度,依然用一种会赶走孩子的方式去与孩子建立方式,即,“你们必须回来,你们必须听我的!”,可是他也悲哀的发现,他老了,他想通过打骂的方式控制和孩子的关系,他无能为力了。


  名词解释:侵略式依恋(Aggressiveattachment),是指一种带有控制性的亲情依恋关系,把依恋对象(儿女们)视作被控制的对象,要求他们听从、顺从,如果反抗则会遭到父母的打骂。


  亲密关系的几种依恋原型

  每个人都需要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的建立,起源于童年期我们与亲密照顾者建立的依恋模式。在精神分析的依恋关系理论中,有以下几种依恋原型:


  1.过度依恋的关系模式

  表现为对客体的分离焦虑。较轻的分离焦虑我们会在恐惧症尤其是学校恐惧症中见到,也可以在各类因过度依恋导致的各种婚姻问题,而严重的分离焦虑会导致依赖性人格障碍。


  2.过度适应的关系模式

  表现为不需要一个好客体。在多子女家庭中,我们常常会在老大身上看到这种类型的依恋模式,主要表现为过度的独立,报喜不报忧,很少有情感色彩,对亲人间的分离表现得过度理智化;也可以从被寄养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看到这种过度适应的情形,从小就特别懂事,像个小大人,不会撒娇,吃苦耐劳,表现不出这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一些情绪特征。


  3.侵略式依恋的模式

  表现为施虐与受虐关系。在这种依恋关系中,对方会感到被控制,被威胁,有一种急于逃避和远离这种关系的强烈欲望,就像前文中提到的这个父亲,儿女都不堪忍受和父亲在一起,急急逃离开这个家,宁肯承担不孝的罪名,也不愿意再踏入这个家门。这种依恋模式是所有依恋关系模式中最痛苦的一种,关系双方受尽折磨而又无力挣脱。


  4.角色倒错的依恋模式

  即在依恋关系中,孩子被迫过早承担父母的角色。这种类型的依恋关系常常是因为父母因为各种困难,如酗酒,精神疾病不能照料孩子,而使得孩子在童年期缺乏一个可以建立依恋关系的客体,反而是被迫充当起被父母依赖的客体。这种角色倒错的依恋关系,使得当事人在长大成人后,可能会过度理智化,也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


  侵略式依恋:不是“希特勒”就是“祥林嫂”

   侵略式依恋关系,是一种早期客体关系的原型。在这种依恋关系中,个体会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把依恋对象(儿女们)视作被控制的对象,常常以威胁恐吓等方式对待对方,说一不二,专横霸道,挑剔苛刻,企图让儿女都听他的,就像一个家庭的“希特勒”。另外一种表现就是像一个受苦受难、被虐待的对象,感受到可怜,悲苦,并不断放大这种感受,让对方心生内疚而被牢牢控制。


       就像上文这个父亲,他其实是很希望儿女爱他孝顺他,但是他与儿女建立关系的方式却是侵略式的。他不允许儿女有自己的独立生活和见解,一定要什么都得听他的,即使他的想法和决定是多么的不合乎常理,多么的可笑,儿女必须小时候一样完完全全的服从父亲的安排和决定;同时,当孩子一个个不堪忍受他的对待而离开他时,他的感受是很悲伤的,因为养大几个孩子吃尽苦头,正是年龄老迈最需要孩子照顾的时候,却落得个孤家寡人,所以他的感受是很悲苦的,就像一个被虐待遗弃的老人,生活的很凄惨。可是当有的儿子回来照顾他时,他又重新变成那个唯我独尊的霸道老子,甚至动手打儿子和孙子,于是逼迫的孩子一个个只得离他远远的。


  他非常希望与孩子建立一个温馨和谐的关系,可是他的做法却又像是要把所有的孩子都赶出家门,这种矛盾的态度,正是这个父亲内在客体关系的冲突,即他与人建立关系的方式是矛盾的,这取决于他早年与亲密照顾者之间建立的依恋关系是失败的。


  侵略式依恋关系的成型,是因为个体在生命的早年,缺乏一个可以建立温暖关系的好客体,这个好客体常常是母亲。在心理咨询中,主要是帮助个案在内在客体世界中重获一个可以依恋的客体。主要是通过心理咨询师扮演一个始终稳定、温暖、敏锐,积极关注的客体,内化到个案的内在世界中,这样,个案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在他的亲密关系中,有能力建立和谐的依恋关系。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