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范小成 于 2015-11-17 11:40 编辑
近半个世纪以来, 创造力研究可以说是非常活跃的一个研究领域, 研究的课题涉及个人创造力、 团体创造力、 组织创新等范围, 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研究发现。 其中个人因素如何影响创意表现一直是研究者所关注的问题, Tiernery 与 Farmer( 2002)提出的创意自我效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自我效能, 是个体创意行为中一个重要的激励因子, 它能够不断激励个体坚持创意工作的信念。当遭遇挑战时, 创意自我效能能够提供强大的内部动力, 支持个体完成创意表现。 因而, 关于创意自我效能的研究已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
一、 创意自我效能的提出及理论基础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心理学理论和实证研究主要关注与行为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过程、 行为反应模式, 以及将知识、 技能转化为实际行为的一系列中介操作环节。知识、 转化性操作及其组成的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 但不是充分条件。人类行为远非这三种过程的简单机械拼接。例如, 拥有相同行为或技能的人在执行同类行为反应时, 其行为表现的出色程度可能不同,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条件下重复执行同一种方式, 其实际的行为表现也有很大差别。基于这些研究, Bandura( 1986)认为, 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并由此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或特定
任务中, 对自己的能力是否具备完成特定任务的主观判断。
创意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教学原则.pdf
(85.12 KB, 下载次数: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