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喵呜 于 2015-10-29 10:12 编辑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从小生活在家庭中,活动在父母的周围,父母的言行对子女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大。如果师之以范,教之得法,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和影响则容易使孩子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讨论了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在认知、社会化、人格、责任心发展方面的影响,得出了温暖、理解与民主式的父母教养方式,是一种积极的、科学的教养方式的结论。
关键词:教养方式 心理健康 儿童发展
一、 我国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几年来,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唐慧琴、忻仁娥的研究认为,我国小学生各类行为问题的总检出率为12.93±2.19%;陈永胜认为小学生心理卫生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情绪、行为等方面,小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问题的人数约为10~15%,情绪方面存在问题约在10~20%之间等;边玉芳、郑艳球的研究认为,杭州市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为9.5%,学习焦虑、冲动倾向、恐怖倾向、对人焦虑和自责倾向的发生率分别为10.39%、9.79%、7.95%、7.64%和6.42%;文敏、顾溥权对上海市黄浦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表明,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所占比例为18.11%,初中、高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1.27%、16.94%;陈世平的研究显示,天津市过度焦虑的中小学生所占比例为21.54%,小学、初中、高中的比例分别为27%、18%、19%,小学生中过度焦虑的人数远远大于初中和高中。这些数据显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初中生、高中生要严重得多。尽管这一结论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已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事实上,不少小学生经受不住一些很平常的小挫折,如老师的批评,一次测验考得不太好等,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之产生极大的挫折感、无助感或者高度焦虑。一些小学生动辄离家出走,以抗拒老师或家长,有的甚至受到一点委曲便愤而自杀,集体离家出走或集体自杀的事件也时有报道。有的研究还表明:越来越多的学生(包括小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摆脱焦虑;更有不少学生用算命、抽签、掷硬币等方法来预测未来或逃避现实。小小年纪就感到悲观失望、彷徨、孤独、寂寞、活得太累、活得没意思。可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过度焦虑;厌学;紧张的人际关系;长期的抑郁;社交恐慌;偏执;强迫性观点和行为。
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修改.doc
(71.5 KB, 下载次数: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