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1961)认为,获得本真性应该是每个人的目标,这意味着应该遵循每个人自己的而不是他人的指向。每个人都有"真实的自我"作为他或她的"内核"( inner core) ,此即为本真性,这种本真性是达到充分发展了的,并可以达到无需要求自我的发展。要获得本真性或自我实现,一个人的生活必须达到与其本真内核的一致。发现真正的自我比创造真正的自我更重要。内尔(Neher, 1992) 指出"行为主义者说,‘你可以成为你想要的样子,我们将指导你怎样做马斯洛和其他先天论理论家则说,‘你可以成为任何你的先天潜能允许你成为的样子,而不是其他的样子'''(p. 96) 。
罗杰斯(1985) 认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对美国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但是对学院心理学的作用微乎其微。他发现,没有任何博士生课程计划或实习医生课程计划和该取向有关,也没有获得美国心理学会的准许得以在美国各地存在。它的研究方法影响力如此的小,是因为大多数接受人本主义观点训练的心理学家都进入临床心理学,而在主要的大学里并没有取得其学术职位。
根据库尔特·戈尔德斯坦(Kurt Goldstein) 的观点,实现倾向、自我实现和成长倾向等都是生物学的类比,即机体在受伤后重新组织并自己实现其自身(DeCarvalho, 1990b:1991)。格式塔心理学提供了经验的整体性概念及其在决定行为中的作用。(不要把格式塔心理学与格式塔治疗相混淆,两者是完全不相干的,格式塔治疗后来致力于交友小组所使用的治疗技术。)存在主义心理学同样也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特别是对马斯洛和罗洛·梅(Rollo May ,1961, 1967,1983) 的影响。与存在主义者提出的理论一样,他们两人确定了强调直接经验在人的意义中的核心作用。但是他们并不热衷于存在主义者的悲观主义,悲观主义认为,个人意识到在世界无意义的世界中承担自己责任的自由时,始终有恐惧相伴随。他们也批评了萨特(1943/1957) 认为人类及其自由都是"存在的虚无"(p.441) 的观点。根据罗洛·梅的观点,我们已经屈服于唯物主义并抛弃了人性的意义。他认为,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的大学已经大量地以非人的科学和技术(如会计学、计算机和物质科学等)代替了人文科学和艺术的研究。前者指导我们走向无意义的被动的存在。他认为,只有当我们认识到我们如何缺失意义,并体验到与这个认识相一致的绝望,我们才会有真正的选择和自我完满。
尽管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他们反对的观点非常明确,但是对他们支持的观点却不是十分清晰。下面是亨利·默里于1964年在塞布鲁克会议上的主旨发言中指出的关于后者的某些观点:研究的目标应该是: (1)是人而不是动物; (2) 完整的人,包括其所有的本质特性和整体性;(3) 跨越整个生命周期的人;(4) 内在的人是外部人的补充; (5) 是自然界中的人而不是实验室里的人;(6) 人的积极和快乐的特征;(7)意志活动;(8) 包含着跨越时间的价值体系的生命哲学。上面的陈述缺乏清晰的连贯性或全面的框架。辛普森(Simpson,1977) 所列出的观点包括"运用能量流和身体的自然能力来平衡自己"并借用了超个人主义(参见p.118) 的"精神维度"(p.76) 。夏洛特·彪勒( Charlotte Buhler, 1971)是一位精神病学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会的早年主席,她提出的主旨是: (1)人应作为一个整体;(2) 生命周期的内核(可能是无意识的,但通常"可以追踪它的痕迹") ;(3) 意向性(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指向世界);(4) 动机和目标的设定。对于她来说,"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是,所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要看到,生活的目标在于运用全部生命去实现你所信仰的事情,即自我发展或其他价值。据此,人期待完成朝向自己决定自己"(p.381)。近来,迪卡瓦胡(DeCarvalho,1990b) 发表了他的观点: (1)人是一个整体单元,能选择并组织剌激,并间接地对引发他们反应的剌激进行反应。(2) 人的行动带有目的和自我动机
3) 人有能力引导自己的存在。马斯洛称这最后一点为"自我实现";戈登·奥尔波特称之为"机能自主";罗洛·梅和卡尔·罗杰斯从存在主义者那里借用一个名词,称之为"本真性"。
萨斯(Sass, 1989) 提出了不同的原理,认为四个概念构成了它的核心: (1)自由选择反对因果决定论;(2) 每个个体的独特性;(3) 私人性、主观性或内在现实性;(4)自我明晰、"自由的美好的源泉、独特性和私人的轨迹"和"关于人类存在的必然性和清晰性的源泉"(p.442) 。
在对传统心理学的彻底的抨击中,里奇拉克(1976, 1988) 认为,心理学已经走上了物质科学的道路,抛弃了处理相反和双极关系的辩证思维(代之以单极的线性因果关系)和指向事物的目的论(最终原因和目的)。他谴责道,关于自然界理论的公式化导致他们恪守研究方法,他还谴责这种理论和方法的混淆致使把人当作信息加工和控制模型的机械主义观点。相反,人本主义心理学转向了内省报告,产生了目的论:人不仅仅只是对剌激作出反应,而且指导自己趋向他们所设想的目标和替代目标。他们符合逻辑的行动都是趋向这些目标的(有目的的反应)。目的是"联系所有的人本主义者的纽带"(p.217)。里奇拉克认为,这是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的行为所指向的选择是双向的和辩证的。与其他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同,里奇拉克坚持人本主义心理学不能依赖哲学和艺术,必须完全进行严格的研究去验证其理论的有效性。
里奇拉克假设,心理存在于身体内,心理进行辩证地思考。一个剌激引导心理思考宠爱的金毛猎犬,也思考其对立面,即非宠爱的金毛猎犬。心理能自由地选择是否作用于思维。思维和其他认知事件不受剌激的限制:心理主动作用于超出刺激所提供的内容;它建构并赋予世界以意义。他提出包含目标指向的"逻辑学习理论"("有目的的反应")。他告诉我们,行为不是剌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以完成某项有意义的目标为目的的。人们学习是为了提高他们对经验的有意义理解。学习包括一个两步过程:观察事物的两面性及其指示物。这可以使目的论认为,事物总是一端指向另一端,只看到其中一端的话,人是无法了解事物的。这就为任意选择留下了余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意义地理解事物。
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有的个体都持续不断地向他们能力所及的方向成长。他们选择自己生活的方式,为自我承担责任,接受他们的存在。为了达到他们能够达到的最高层次,他们必须"功能自主"(按照奥尔波特的观点)或自我觉醒和自我中心(根据罗洛·梅的观点)。马斯洛认为自我必须自发整合,然后通过推动其前进的"似本能"( instinctoid) 实现它的潜能。似本能是一种生物潜能,只有通过创造性的过程,才能发现它并将它变为现实( Maslow ,1968) 。与这种生物决定论相反,罗洛·梅认为,成长过程不是生物性的,而是依赖于面临的焦虑,焦虑来自于存在的偶然性以及它所产生的自我觉醒中。罗杰斯认为,人性从本质上是善的,并有充分的机会实现内在成长的潜能。马斯洛同样信赖人性善,认为自我实现在良好的条件下就会发生。罗洛·梅(1961, 1967)与之相反,由于有着某些存在主义的根蒂,他认为恶、焦虑与善一起是本真、选择和意义的重要决定因素。
戴维森(Davidson, 1992) 指出了强调人类特殊性的体系的两条途径。一条途径来自世俗的人道主义,它采纳了进化发展原理,把人和其他动物在性质上区分开来。世俗的人道主义与科学的哲学和其他非宗教的起源有密切的联系。它认为是人在他们自己的想像里创造了上帝,而不是相反,人类环境的所有进步都一定来自人类的努力,而不是来自一个神或众神。人类有能力去发展他们自己的伦理、价值和生活的哲学,并且,只要没有被教条主义和权威阻拦,他们就会这样做。第二个途径即超越个人心理学,发现精神的特殊性"人类是神的化身,按照造物主的形象所创造,因而,创物主留出造物的其余部分,凭借他们的潜能而得到启蒙(p.146) 。这条途径源自于神秘主义、新柏拉图主义和东方宗教。马斯洛(1968) 预见了"超越个人、超人"的心理学是"以宇宙而不是以人类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的"( p. iv) ,作为"第四势力的心理学"因而比第三势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更高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