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4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分享] 共情的相关理论评述及动态模型探新(三)

[复制链接]

390

主题

918

帖子

9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8 11:4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然而,用心理理论来解释共情还有一些缺憾。

      首先,两者所涉及的心理成分不完全相同。心理理论主要涉及认知系统,而共情除涉及认知系统外,还依赖于感觉、运动系统和情绪系统(Singer,2006b)。虽然心理理论也包含对他人情绪状态的觉知,但却是通过对他人的情绪情感进行识别和判断来认知的,同样属于认知系统(张兢兢, 徐芬,2005)。其次,从加工方式来看,心理理论所涉及的脑区主要属于认知控制加工,而共情过程中不但涉及控制性的认知加工,而且还包含自动加工,如腹侧前扣带回、杏仁核、腹内侧前额皮层等的情绪性自动加工(Lieberman, 2007)等。第三,两者所激活的脑区不完全等价。如颞上沟和颞极只是在心理理论中被激活,而在共情过程中并未被激活。其中颞上沟主要完成关于他人意图和外部空间信息的加工;颞极在推测他人心理状态时被激活(张兢兢, 徐芬, 2005, 2005; Singer, 2006b),两者体现了心理理论的属性和作用。最后,从其在个体中的发展顺序来看,共情的出现早于心理理论,但在青春期共情的发展速度慢于心理理论,并且心理理论衰老的比较晚(Singer, 2006b)。这也从侧面表明心理理论和共情之间存在差异,并不能完全解释共情的发生机制。2.4 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是指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并根据有关信息对他人观点进行推断以及做出反应的能力,这一过程依赖于内侧前额皮层的发展(Decety &Jackson, 2004),一般可以分为认知观点采择和情感观点采择。认知观点采择指个体对他人关于人、情景和事件的思考或知识的推断,情感观点采择指个体意识到他人的情绪或情感状态(贾蕾, 李幼穗,2005)。共情有认识论和社会角色的双重角色(deVignemont & Singer, 2006),从共情的认识论角度来看观点采择是共情的最重要的成分之一(Decety &Jackson, 2004)。

      观点采择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Mead 和Piaget(引自Davis, 1996; Wispé, 1987),他们分别用角色采择和去中心化来表明这种心理机制的存在。观点采择的脑成像研究表明,当以“我”和“他/她”进行观点采择时,脑区的活动既有重叠,又有分离。Ruby 和Decety(2004)用一些带有情绪效价的和中性的情境故事做材料,让被试分别以自己和自己妈妈的身份想象处在那些故事情境之中;结果发现,两种情况下所激活的脑区有重叠部分,为内侧前额叶皮层。Jackson, Brunet, Meltzoff 和Decety(2006)让被试以“我”和“他/她”的身份分别想象某种疼痛经验;结果发现,两种情况下被试的疼痛神经回路都被激活,且产生了疼痛情绪。然而,有研究者用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的方法发现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与脑岛的连接强度在自我疼痛时大于看到他人疼痛时;而内侧前额叶皮层与前扣带回、前脑岛的连接强度在看到他人疼痛时比自己疼痛时更大(Zaki, Ochsner, Mackey, &Wager, 2007)。可见自我与他人观点采择的神经网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Decety & Jackson, 2004; Decety& Lamm, 2006b)。

      同样,观点采择也不能完全解释共情的发生机制。首先,共情过程中包含认知推理和情绪唤醒,是“热认知”和“冷认知”的复合体。因共情而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大于因认知观点采择而产生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因为共情中的共享情绪网络可以同时激活与之相关的动机与行为体系。其次,共情可以提供环境的信息,比如:看到他人被机器烫伤,个体就会产生对该机器的带有负性情绪的回避。共情是个体得到关于周围世界价值的重要且比较有效的手段,从这点来说,共情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智能机制,而认知观点采择是社会学习的结果(de Vignemont & Singer, 2006)。总之,就共情的认知层面来说,首先,在建立自我与他人共享(sharing)的基础上,必须区分自我与他人,且明确知道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在于他人;其次,对他人的情绪进行归因,明确自己对他人共情的原因。再者,共情过程中确保元认知处于唤醒状态,从而调控整个共情过程(Decety, Philip, & Jackson, 2006a;Schulte-Rüther et al., 2008)。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是共情中认知成分的主要解释机制,但两者主要是以“冷认知”形式出现。值得说明的是情感观点采择过程中个体把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的识别为目的,自我的情绪卷入程度相对较低。与共情过程中包涵丰富的情绪情感卷入相比而言,情感观点采择仍然属于“冷认知”。因而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都不能完全阐明共情的内在机制。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共情是一个涉及认知、情绪和行为的复杂心理过程,上述任何单一的理论都很难有效地解释共情的内在机制。首先,镜像神经元理论和情绪共享理论,都属于被动的、自动的行为模仿。个体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自动激活大脑中相应的神经链接,从而被动地对刺激进行反馈,忽略了共情过程中认知过程的主动参与。其次,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主要涉及个体认知系统的活动,在元认知的调控下个体将自我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等纳入其中,并进行反思,从而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做出相应的认知反应(主要依赖于前额皮层的执行功能对个体情绪和认知的调节)(Decety &Lamm, 2006a)。值得说明的是,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知,是通过将他人的情绪情感作为认知的内容来感知的,这就弱化了共情与亲社会行为和道德行为之间的自然联接。所以,心理理论和观点采择在揭示共情内在机制上也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再者,共情包含行为成分(Schulte-Rüther et al., 2008)。因而,我们认为,共情是个体认知、情绪和行为三个系统的协调配合而形成的,既包括以知觉-行为直接匹配的自动化加工过程,而且还包括以调节、控制为主的控制性加工过程,并且两种加工方式相互结合、交互作用才能从根本上揭示共情的内在机制,也才有可能绘制出共情的动态模型。下面根据我们评述的结果提出共情的动态模型,并加以阐释。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