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106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催眠派别之:标准派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0:16: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此流派尤其被实验心理学家们所推崇。它不强调催眠师的威力,而强调受试者为研究的主要对象。标准派通常假设催眠反应性是个体的稳定特质。同样,催眠师可以运用一套标准化的沟通方法,不论遇到什么样的受试者都可以保持不变。换言之,受试者要么是可被催眠的,要么是不可被催眠的,催眠师的行为实际上并不重要。

    标准派最具影响力的拥护者是学术委员,他们为了使催眠合法化而将其置于验心理学的严格检验之下(例如,Hilgard, 1965; Hull. 1933)。的确,他们的力应该受到嘉奖,因为正是他们将催眠从“麦斯默隐喻”作用中拯救出来(如“独裁派”的观念),从而在科学领域重建起催眠令人尊敬的性质。然而,由于准派严格坚持实验心理学的默认假设—一即研究之根本对象是个体,它极端缩小了催眠过程中其他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如催眠师与受试者的关系)。由于兴趣点放在了受试者行为上,所以人们努力在实验方法上控制所有其他因素。例如,人们投放了许多精力在开发标准化诱导语上(将诱导语录制在唱片或磁带上),从而完全降低了对操作者的需求(操作者可能会使得实验测试出现偏差)。当,这在本质上不会引起争论:实际上,如果这样的程序可以使得大多数受试者体验到催眠状态,那么它就相当值得赞赏了。

    然而,很快结果就明朗了——即只有一部分受试者对标准化诱导语做出了催眠性反应。具体情况是,大约15%的受试者属于高反应性,65%的受试者属于中等反应性,20%的受试者则根本不具备反应性(见Hilgard, 1965)。基于这些个体差异性,加上发现特定的受试者对标准化测试的反应性基本保持稳定(参见如,Higard,1965),许多实验者(Hilgard,1965; Shor,Orne,& O’Connell,1966)认为可催眠性是一个稳定的特质:有些人拥有,有些人却没有-正如西尔格德( Hilgard,1965 )曾评述道:

    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人的某种能力被测量,问题就会出现——如,该能力的稳定性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能力将如何发挥作用?关于智商的稳定性,据说历史上的研究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而今关于可催眠性我们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证据……表明在标准化条件下催眠感受性是一种非常可靠的特质。

    在这个意义上,标准派将催眠的成功和失败都归于接受催眠的受试者身上,而催眠师并不是那么重要。标准派也存在问题。首先,它假设引导受试者放松并想象各种各样事物的标准化诱导语,是评估个体基本催眠感受能力的有效方法。这就好像通过测试一个人跳狐步舞的能力来评估他的舞蹈技能一样,关键是有的人能跳迪斯科却不会跳尔兹;有的人能跳方块舞却不会跳摇摆舞等等。有的受试者能够迅速令自己的经验与放松指导语契合在一起,有的受试者,尤其是那些产生大量内在对话的受试者,则只能对其他的诱导性交流产生反应。正如我们将进一步详细探讨的那样,有许多方法可以导致受试者进入催眠状态;治疗师的任务就是为特定来访者找到最合适的诱导方法。

    第二个问题是,标准派根据对测验暗示的行为反应来界定催眠感受能力。这一来,那些不能将自己的手体验为非常沉重的个体很可能就不是良好的催眠对象。虽然使用外在行为来评估内在状态是可以理解的,特别是在实验领域,但它盖了重点:催眠主要是一种体验,如同爱或愤怒,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我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没有打人就判断他没有生气.或者因为一个人没有吻实验者就认为他没有爱。与之相似,有些可催眠的受试者不愿意或不能够顺从实验测试种种要求;有些受试者为了走出催眠状态而走出了催眠状态(见Erickson, 1967)。所以,根据目前的观点来看,认为这些人不具备体验催眠状态能力的结论有待商榷。

    第三个问题是,虽然人们发现催眠感受性分数可以显著地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替代性诱导策略(Kubie & Margolin,1944)、药物( Sjoberg & Hollister,1965) .态度 ( Kroger, 1963 ) .预期 ( Barber, 1969, 1972; Wolberg, 1948 ) .环境( Kramer,1969; Tart,1964)、特别训练( Blum,1961; Sachs,1971)和模仿( Zimbardo,Rapaport,& Baron,1969 ),但是标准派却不能准确地解释这一结果。那些坚信易被催眠的能力是一个稳定特质的理论家们,他们把这些重复出现的不断增强的催眠反应性(见Diamond,1 974,综合分析回顾)解释为受试者态度改善的结果( Hilgard,1965 );换句话说,受试者愿意参与催眠治疗的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在这些证据面前,理论家们非但没有抛弃他们的理论,却提出诸如催眠易感性高原的观点( Shor,Orne,& O’Connell,1966)。该观点假设每个人的被催眠能力都有一个上限,位于这个上限之下人们可以被催眠(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尤其在头几次治疗中),但是不能超过这个上限。

    在标准派内部,这些约束妨碍了催眠师灵活采取适合受试者特卣的治疗方法( cf. Dorcas,1963)。他们还让一些人相信他们将永远不可能体验催眠状态。例如,在与朋友和来访者讨论催眠的时候,我已经使得相当数量的人失望地承认自己不是“好的”催眠对象。这些人中的大多数人都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信念,即当实验者或者临床医生告知他们没有能力跟随标准诱导语进入催眠状时,这就意味着他们永远不可能体验催眠了。然而,我个人,以及我的同事们的经验也强有力说明了事实并非如此:大多数的“阻抗者”或“不易感者”经过专门的训练后都可以体验到催眠状态。

    当然,并不是说所有的人可以被催眠的程度都是同等的。面对直接的催眠暗示,一些受试者能够迅速地产生深度反应,而其他的人则可能永远感觉不到自己有什么反应。在这一点上,临床经验几乎不存在分歧。争论的关键是,对标准催眠诱导语不产生反应的人是否能够对那些在人际气氛浓厚情境下灵活的催眠技术有所反应(如治疗)。关于这个问题,标准派的回答是否定的,而当今的观点则断言每个人都有能力进入并沉浸在催眠关系中。人们在许多参数上都有很大差异,比如进入催眠状态的时间、在催眠状态中所展现出来的行为,以及在催眠状态中的人际需要等等。因此,治疗师的任务就是识别并创造出最适合催眠进展的杀件。简言之,如何做到这一点是本书关注的核心问题。

    在结束对标准派的讨论前,我们应公正地看到它在某些方面还是非常可取的。标准指导程序在实验条件下往往是必需的,因为实验要严格控制变量。另外,标准化测验可以识别出那些没有什么麻烦就可以体验到催眠状态的受试者(如测验中的高分受试者)。它们还可以指出受试者将会很容易地形成哪一种催眠现象(如催眠的梦、年龄退行)。这对催眠研究者来说非常有价值,因为这可以允许他们选择适合其研究目的的受试者。标准化测验还可以帮助临床医生评估针对某个特定的受试者到底需要投入多少注意;另外,它还可以提出适合某个特别来访者的催眠治疗策略(如梦型易催眠者)(参见如,Spiegel & Speigel,1978 )。还应该指出的是,标准化测验也能够提供关于一个人可以轻松做什么的洞察力,但是它不能够显示某个个体本质上不能做什么。换言之,易感件测验的高分通常说明这俯任何催眠指导语产生反应;低分则表明需要催眠师对这个受试者采取不同的策略或者要进行更多的训练。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