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6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分享] 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阿德勒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一)

[复制链接]

363

主题

765

帖子

781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81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23 15:50: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浦东新区
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阿德勒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

      儿童的外显行为是心理的部分表征,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将有助于教师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本报特登载台北教育大学教育学院曾端真院长,以「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阿德勒心理治疗学派的观点」

      一、前言

      阿德勒(A.Adler,1870-1937)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是一位医生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他曾是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社的重要成员,后因和佛洛伊德在人格的理念上分歧,而离开佛洛伊德团队另创个体心理学(IndividualPsychology)。

      阿德勒在维也纳致力于训练教师及父母,广受尊崇与欢迎,其心理治疗理论也被后世许多治疗学派所引用,如现象学派、社会建构取向、叙事治疗取向、以及认知治疗取向等。阿德勒也被心理治疗界奉为家族治疗的鼻祖。阿德勒的论述被其弟子推广至学校教育、班级经营与亲职教育上,且发展成极为著名的训练模式,如父母效能系统训练(STEP:Systematic Training of Effective Parenting)。

      本文以儿童辅导为主轴,将着重在说明如何运用阿德勒的理论在儿童行为的了解与辅导之中。

      二、了解儿童的行为意义

     (一)从全人观点了解儿童的行为

      人们习惯于只看儿童的行为表象,当人们在述说儿童的行为时,大都以眼睛所观察到的动态举止为主。父母或教师更是容易以刻板化的思考来评断儿童显之于外的行为,无法对儿童的行为有整体的认识。

      儿童的行为反映出内在的信念与感受。基于身体与心理交互影响,行为也会受到身体状态影响。儿童的行为是其信念、感受、生理交互影响下的结果,如果我们对儿童的行为没有从全人的观点来了解的话,便无法对儿童施以有效的辅导。

      若以冰山来比喻人的行为,外显行为是儿童行为冰山之角,是表面的现象,只是我们所看到的冰山是浮在水面上的部份,沉在水面下的部份才是了解儿童问题的重要元素。在冰山下的元素有信念与感受,其中尤以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是影响行为的核心要素。

      例如:说谎的行为是明显的外在行为,它浮在冰山之上,非常容易辨识。当教师面对儿童的说谎行为,必须深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去探索水面下的冰山。欲暸解孩子说谎行为深层的信念与感受,需要从孩子所处的社会情境来探讨。因为每个孩子所处的社会情境殊异,他们所拥有的能力和经验也大不相同,我们必须能了解孩子在该社会情境中有什么感受,他们对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着什么样的信念,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又是如何,之后,我们才能对其说谎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也就是深埋水底的冰山——有所了解。

      父母与教师必须以谦虚的态度来看待儿童的个别经验,如果我们自以为了解儿童,我们很难张开眼睛与耳朵去接近儿童,去探索他们的冰山深层,也将阻断辅导他们的管道。

     (二)社会兴趣与儿童行为

     「社会兴趣」是阿德勒学派最重视的一个概念。所谓的社会兴趣,意指对他人、对社会与环境的关怀与热情,且能以行动表现出来。社会兴趣是一种比归属感更积极的概念,是一种主动为人群的利益而付出的情怀与行动。一个愿意付出的人,其内在必然拥有丰富的爱以及安全感,也有勇气面对挫折。

      透过社会兴趣,个体得以与他人产生良好的连结,并能与社会及环境维持合作的互动关系。有着健康的社会兴趣者,对大自然环境、对整个人群与社会,会有生死与共的情怀,在日常生活中会以爱心为出发,以实际行为表现对大自然与对人们的关怀。他们不轻易浪费与破坏天然资源,也随时关怀人群与社会。

      回到儿童身上来谈社会兴趣,社会兴趣是儿童对他人表达友爱与关怀的态度和行动,社会兴趣可以从儿童与他人连结的态度和行为上展现出来。具有社会兴趣的儿童才能在学习中和各种游戏的情境里与他人合作。社会兴趣是儿童具备好的学习态度以及友善的人际关系之重要基础,若他们缺乏社会兴趣,便无法以适应良好的行为来与外在世界互动。

      阿德勒认为缺乏社会兴趣的孩子,因为不能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在团体中难以拥有角色与位置,将会产生自卑感。儿童的偏差行为便是为了克服自卑感所产生的因应方法。为了改变孩子的行为,阿德勒认为核心议题在于开发孩子的社会兴趣。具有社会兴趣的儿童才能与同侪友善互动,有勇气学习,以及能负起课业要求的责任。

     (三)自卑感与虚构的目标

      每个孩子都必须在家庭中,以及在社群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经验,才能培养出高的自尊与自信。阿德勒学派认为孩子在家里或团体里若没有得到健全的关爱和训练,会产生自己不如人或自己是不重要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自卑感,自卑感是一种非常难承受的感觉,孩子会用他们自创的方法来减轻自卑感。

      与自卑感相对的是优越感,是一种觉得自己有价值和被重视的感觉。当孩子无法在生活中获得优越感的满足时,会为自己设立一个虚构的目标,来驱除痛苦的自卑感,以满足虚假的优越感。儿童用来追求虚构的目标的行为往往便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症状。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