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6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资源分享] 阿德勒学派治疗法—主要概念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0 10:20: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5-10 10:21 编辑

       人性观
  阿德勒抛弃佛洛依德的基本理论,因为他认为佛洛依德过於狭隘地强调生物本能的决定论。虽然两人均认为六岁前的经验影响着成人后的发展,但阿德勒并不重视探索过去,他重视人们对於过去事件会留下何种印象,以及这些印象会如何持续地影响其日后的生活。在其他的许多理论立场上,阿德勒与佛洛依德是对立的,例如,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激励,而非性驱力,行为是有目标在导引着,以及人格的核心是意识而非潜意识。阿德勒重视抉择、责任、生命的意义,以及追求成功与完美,这些理念均不同於佛洛依德。

  阿德勒的理论中强调自卑感,认为是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正常的感觉状态,也是所有人之所以努力奋斗的源头。自卑感非但不是弱点或异常,反而是创造的泉源,因为会促使人们追求精熟、优越,以及完美,特别是在幼年时期。在自卑感的驱动之下,人们的发展才能够持续地往更高层次迈进(Schultz& Schultz, l994)。在六岁左右,人生的目标就已形成。这些目标是行为的推动力,而这些目标为的是追求安全感及克服自卑感。

  依阿德勒的观点而言,人并非只决定於遗传因子和环境,而是也能够理解、影响、与创造事件。他相信先天遗传并非重点,重要的是如何去运用我们拥有的能力。阿德勒也体认到生物上与环境上的条件会限制人们做选择与创造的能力,不会因排斥佛洛依德的决定论,就走进另一极端而认为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成就任何事物。

  因为奠基於一个成长模式,阿德勒重视个体的再教育与社会的再塑造。他是主观心理学的先驱,强调行为的内在决定因素,例如,价值观、信念、态度、目标、兴趣,以及个体对於现实状况的知觉情形。他是全面性、社会化、目标导向,以及人本主义学派的先锋。

  真实的主观知觉
  阿德勒学派从当事人的主观叁考架构去看现实世界,这被形容为现象学导向,也即重视个体知觉外在真实世界的方式,而此等「主观的真实」包括:个体的知觉、信念,以及心中所下的结论。从这种认知观点可以了解人们的行为,因为人们对真实情形的解释与认定,要比真实情形的真面目来得重要。

  在后面的章节中,读者可看出许多现代的理论均持着如下的看法:即当事人的主观世界是解释其行为的基本要素。具有现象学导向的疗法包括:存在主义治疗法、个人中心治疗法、完形治疗法、认知行为治疗法及现实治疗法。

  人格的统一与型态
  阿德勒学派又称为「个体心理学」,其基本前提是人的出生、养育、乃至生活,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家庭、社会、与文化的背景下,因此应以不可分割的整体来了解人格,认为人们具社会性与创造性,能朝向一个统整的目标做各种决定(Sherman& Dinkmeyer,1987)。

  人格系透过人生的目标而获统一的,个体的思想、感觉、信念、态度、性格与行动都是其独特性的表达方式,并且均反映着一项人生的计划,使能朝向自己选定的人生目标迈进。这种人格整体观的一项推论是,个体是社会系统的一部份,除了内在的心理动力外,我们更应重视个体的人际关系。

    目标导向的行为
  个体心理学假设行为都具有目的。人们为自己订目标,有了这些目标之后,其行为变得统一。阿德勒以这种解释来取代决定论的解释。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是,我们往何处去及追求什麽是相当重要的,因此阿德勒学派重视未来,但一方面并未低估过去经验的影响力。他们假设,人们做决定时乃根据过去经验、目前状况,以及对未来所规划的方向,因此过去、现在与未来具有连续性,均应予以重视。

  阿德勒学派以「虚构目的论」(fictional finalism)一词来形容人的行为是受到想像的目标之牵引。阿德勒受到哲学家维贺格(Hans Vai- hinger)的影响,认为人是活在自己虚构的情节中,也即自己认为世界应该是如何如何。此等虚构情节可能表达成:「我只有达到完美时,才会安全无忧」或「我只有成为重要人物时,才会被别人接受」。虚构式的目标代表个体对安全感的自我设定,并成为他在任何情境下努力的方向。「目的论」一词是用来形容目标的最终性质及持续移动的方向。由於有了此一最终目标,我们才能接受何者为真、该如何去表现,以及如何理解各项事件。当然,有时候我们会犯错。

  追求意义性与优越感
  阿德勒强调人们追求完美及藉着精熟事物以克服自卑感是来自天性(1979)。欲了解人类行为,须掌握两项观念:即基本的自卑与补偿心理。据阿德勒所说,我们一旦感到自卑,就会被追求优越的欲望所驱使。追求成功的欲望使人们突破障碍,要求自己精熟各项事物。惟阿德勒所指的「优越」一词并非比别人优越,而是发挥出个人的潜能,使自己的能力由低变高、由负转正。我们藉着追求能力、精熟,以及完美来克服无助感。例如,我们将自己的短处转为优点,或在某方面追求突出以补偿另方面的缺陷。在寻求增强能力的独特方式中,就逐渐形成我们每个人的个体性。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lifestyle)一词指个体在生活或人格上的基本导向,此乃突显出个体的存在。其同义词包括:生活风格、生活计划、生活动向、生活策略,以及生活的蓝图┅┅等等。透过生活方式,即朝向我们的生活目标。阿德勒认为我们是生活中的主角、创造者及艺术家。藉着追求对我们有意义性的目标,我们乃形成一独特的生活方式(Ansbacher,1974)。这项概念协助我们了解行为与行为之间的一致性。了解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就好比了解作家的风格:「我们可以选择从任何地方开始:每项表现或表达都会带领我们往同一方向一一朝着同一个动机;同一种旋律,此乃人格建构的地方」(AdIer,1964a p.332)。

  没有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生活方式。为追求优越,有人在才智上发挥,有人在艺术或体育方面发挥。这些生活方式包括:人们对自己、对世界、对自己独特的行为与习惯之看法。我们所做的每件事均受到自己独特生活方式的影响,而生活方式在理论上是假设受到六岁前经验的影响(Sher- man& Dinkmeyer,1987)。但是,幼年的经验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对那些事件的理解与解释。

  社会兴趣
   「社会兴趣」(Social interest)可能是阿德勒最重要与最独特的观念,指个体知觉到自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份子,以及个体在处理社会事务时的态度,包括:为人类追求更美好的未来。社会化过程始於儿童期,使个体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并获得一种隶属感与贡献感。阿德勒视社会兴趣等同於认同感与同理心:「以别人的眼去看,以别人的耳去听,以别人的心去感觉」(1979, p-42)。能够跟别人分享及关怀别人的福祉,是心理健康的一项指标(sheman& Dinkmeyer, 1987)。阿德勒认为,随着社会兴趣的培养,自卑与疏离感会渐渐消失。社会兴趣可经由教导与学习而获得。人们由共同叁与活动与互相尊重而表达出社会兴趣,此时他们是往生命的光明面发展,而未具社会兴趣的人会变得沮丧,生活笼罩在黑暗面。

  个体心理学强调,人的快乐成功脱离不了社会,忽略社会背景,将无从了解人类行为。个体在社会中找到立足之处,感觉安全、被人接受,以及有价值,这些都是基本需求。人们必须在共同活动与承担责任中找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方式,而许多问题均来自我们害怕不被我们所重视的团体接受,归属感不足便产生焦虑。唯有获得归属感时,我们才有勇气去面对与处理我们的问题。

  莫萨克(Mosak, l977)认为我们必须去面对与精熟五项任务:跟别人维持关系(友谊)、贡献一己所能(工作)、维持亲密关系(爱与家庭关系)、自处(自我接纳),以及发展精神层面的修养(包括:价值观、意义、生活目标,以及我们与宇宙的关系等等)。并且,重要的是,我们须界定我们的性别角色及学习与人相处。由於我们无法自给自足,所以必须学习与别人相互依赖。工作是生存的要件,所以必须在工作中创造意义,并接受我们在企业体系中的角色。我们对自己的感觉及自我接纳的程度,是跟别人形成相互关系的重要决定因子。

  出生别与手足关系
  阿德勒特别重视手足关系与出生别,这点使其理论显得突出。他曾指出五种心理位置:老大、老二、中间、老幺、独生子、独生女。须注意的是,此处所指的实际出生别并不比个体主观的认定重要。由於阿德勒认为大部份的问题均具有社会性,故强调家庭内的关系。

  阿德勒(1958)观察到,许多人质疑为什麽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小孩通常会有很大的差异。假设在同一个家庭长大的小孩是处於相同的环境,这是一种谬见。虽然「家庭星座」对他们有相同的影响,但每个人心理状态却因出生别而有不同。以下是安斯巴荷二氏(l964)、德莱克斯(1953)及阿德勒(1958)等人的研究结果:

  老大(repression) 老大出生后即引起众人注意,在弟妹未出生前,他的地位宛如独生子(女),多少会受到溺爱。在个性上,老大较值得依赖,而且会努力上进,然而当弟妹出生后,他(她)会发现原先的地位不再,并认定弟妹夺走了父母的爱。

  老二(repression) 老二的情形不一样,从一出生,即跟老大共享父母的注意与照顾。通常老二会拿出竞赛的精神,意图超越老大,以争取父母长辈的称许。如果老大在某方面表现优越,则老二会发展另一方面的才华来抗衡。老二在立场上通常是反对老大的。

  中间(repression)  排行在中间的小孩会有被挤压出局的感觉,对人生会觉得不公平,自己好像是被骗出生的。这些小孩可能会有「可怜可怜我」的心态,并成为问题儿童。

     老幺(repression)  老幺往往是家中的宝,并且常常是最被纵容的,由於地位特殊,每位家人都想塑造他,但他们往往走自己的路,令家人意想不到。

   独生子(女)(repression) 在特徵上与老大相似,他们缺乏与其他小孩合作分享的机会,打交道的都是成人居多。由於往往受到母亲的宠爱,故颇为依赖母亲。他们希望总是成为众人注意的焦点,一旦有所失落,会感到不公平。日后当他们失去众人注意时,会产生许多心理调适的问题。

  一个人的出生别及认为自己在家中处於何种地位,这些对於成人日后与别人互动来往会有许多影响。在幼年时期,与别人相处往来已形成了一些模式,对於自己也已形成了一些特定的概念,这些都会带到成人时期跟别人的互动关系中。在阿德勒治疗法中,重视家庭动力的影响,特别是手足关系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我们应避免以刻板印象把人们做硬性的归类,但是阿德勒的说法帮助我们了解幼年时期的手足敌对关系所形成的性格倾向,对於日后与人相处确有相当程度的影响。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