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女人小心“完美时刻”综合征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12 10:06: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30 21:49 编辑

     一尘不染的房间,整齐的衣柜,干净整齐的浴室,毫无遗憾的家居装修,一顿完美的晚餐,一次欢乐的家庭聚会———这些可能是每个爱家的女人都希望做到的,它们似乎证明着一个女人持家有道的智慧。女人们应该追求这样的完美吗?也许,不完美才会更快乐呢?


  李宴买了一张新的餐桌,她先把它放在餐厅,却发现无论颜色和质地,都与餐厅的整体设计有些不协调,真不知道自己在家具店的时候,怎么会觉得这是一张完美的桌子呢。她又把桌子转移到了客厅的窗前,希望自然光可以让这个桌子看得更顺眼一点。然而“阳光早餐”进行了没几天,她就开始感觉桌子放在这里有多不合适了。也许出差回来的老公会对这样的摆放说三道四,爸妈来家里也会说这个桌子离厨房太远,应该放回到餐厅……


  对于李宴来说,心里很多时刻都是被焦虑所笼罩的,我们把这种症状称之为 PMS( PERFECT MOMENTSYNDROME),即完美时刻综合征。它让女人们不能尽情地享受眼前的生活,而是不断地想要改进一切,去追求更完美的东西。


  这样焦虑的情绪以往总是出现在社交场合,现在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家庭生活当中。家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次完成社会角色的过程,在这里得到丈夫、家人的赞许,会让女人更有成就感。这样也就更加剧了她们对家庭生活细节的苛求。她们对所有的事情都感到不尽如人意,哪怕是自己煮的一顿饭,点的一杯饮料,甚至和老公去照的一张合影。她们认为自己对别人的快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PMS来源于对完美的渴求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加入了完美时刻综合征者的行列。她们坚信只有把一切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自己才能放松下来。


  诱发这种力争完美念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两个关键原因,一是受她们的幼年教育影响,另外则是女性越来越长的工作时间。对于很多女子来说,业余时间很珍贵。所以必须逼着自己把一切都打点到最好,特别是在家庭生活中。


  刘敏 31岁,是个漂亮干练的女人,她最近似乎也受到了 PMS的困扰。“我和老公平时工作都很忙,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饭。所以当我们总算有一个周末可以在家享受二人世界的时候,我非常希望整个过程都是浪漫而完美的,不然的话我会觉得非常失望和自责。中午我们决定出去吃饭,我希望找一个舒适的餐厅,饭菜也要做得可口,于是我们在满是餐馆的街上转了 40多分钟也没定下来去哪里吃,好不容易挑中了一个,却因为需要等位,搞得我跟服务员起了争执。结果一顿家庭聚餐被我的吹毛求疵搅了。”现在说起来,刘敏仍后悔不迭。


  PMS的一大关键特质是当事人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让别人感到满意。尽管,有些事情根本不属于她们的责任范围。


    早期教育的潜影响

  刘敏的母亲从小教育她要照顾到周围人的感受。于是,当家里来了客人,她很自然地觉得自己有责任让周围的人感到愉悦,这甚至比享受快乐还要重要。所以,每次家里来了亲戚朋友,她都觉得焦虑。分析:不少人从小就被教育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取悦父母,如果你没有按照合适的方法纠正自己的过失,父母是不会对你和颜悦色的。这就意味着你还得再次猜测怎样做才能有效果,这往往使你绞尽脑汁。对策:学会面对现实,我们和家人相处的方式并不一定是最好方式。


   摆脱“要么不要,要么最好”的压迫

  PMS在现代人群中如此普遍的原因还有一个。现代社会有一个潜在的观念“要么最好,要么不要”。我们在工作或生活中不可能轻易说出“差不多就行了”这样的话。


  分析:要认识到生活是不可能尽善尽美的。不妨向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妥协,并且尽可能的享受它。


  对策:幸福只会在你享受生活的时候才出现,而不是在你苛求生活的时候。”


   如何克服 PMS?

  当你感到焦虑烦躁的时候,试着想想那些好的方面。或许家中餐桌有点零乱会让你觉得不舒服,但是为什么不这么想,至少你是忙碌了一天之后,还有老公孩子陪你共进晚餐,聊着有意思的话题?


    外出时学会当机立断。果断的决定会帮助你忘掉要求完美的念头。  不断告诫自己,你只需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不要总是替别人的反应操心。放松自己,找出能真正让你自己快乐的东西。  


       及时调转思路,当你感到焦虑蔓延时,弹自己一下,提醒自己把心情重新打捞出来。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