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39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会热点] 14岁女孩遭脱衣欺凌 家长惊呼:现在孩子都疯了?

[复制链接]

439

主题

925

帖子

9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1 11:1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喵呜 于 2015-7-21 11:16 编辑

       摘 要: 广东海丰县一名14岁女孩遭欺凌,被施暴者脱光上身,被扒下裤子后遭猛踢下身,不时哭号尖叫。这段"14岁女孩遭欺凌"的视频曝光之后,不少家长惊呼"现在的孩子都疯了吗?"

       近年,媒体、网络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升级,令人咋舌,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未成年人深受网络游戏、暴力电影、色情图片及影像等荼毒,崇拜甚至模仿暴力行为,究其原因,除未成年人缺乏对自身行为及行为后果的判断能力外,家庭、学校及社会的严重缺位,是造成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

       娱乐场所“禁入”变“进入”

       部分孩子学坏了


     “导致校园暴力犯罪的诱因主要有家庭环境影响、校园环境影响、传媒文化影响几个方面。”福州市中级法院少年庭副庭长林守霖认为,环境是目前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目前,虽然法律法规规定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不能让未成年人进入,但业主受利益驱动,有令不行、“屡禁不止”,甚至将未成年人“锁定”为主要顾客。

     “虽然我国有关保护青少年的法律禁止孩子接触暴力、色情文化,但实际上没有可操作的限制性规定。在影视文学作品、音像制品、小报小刊、电子游戏中,青少年可以很方便地接触到暴力、色情场面。” 暴力和色情因素对尚不具备辨别能力的未成年人造成负面影响较大,孩子们很容易学坏。

     “在一般学校就读的弱势群体家庭成长的孩子,校园暴力倾向高于其他孩子。”林守霖分析说,这些孩子的家长为了生计奔波,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和爱护,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往往采用打骂方式教育孩子,很容易使孩子形成压抑、逆反、对抗的情绪。“如果身处的学校再偏重于升学率,对这些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缺乏思想品德教育,孩子们就更容易受电视、网络中暴力文化的影响,拉帮结伙,寻衅滋事,借此获得被人服从、以暴制暴的满足感。”

       此外,家长外出打工,留守孩子教育是当前一大问题。“留守儿童的监护权实际上是缺位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让这些孩子缺少亲情关注,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

       暴力孩子背后常有不称职父母

       专家指出,青春期少年心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健康科学的引导、教育、帮助、疏导。福建附一医院心理咨询室主治医师庄子森认为,消除“校园暴力”,心理教育要跟上。他建议每个班级配备一个心理辅导老师,由学校加强对心理辅导老师的相关培训,同时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建立特殊生心理档案,积极予以辅导,将“校园暴力”解决在萌芽状态。从心理学的角度,犯罪的青少年大致分为两种类型,有偏执倾向的占80%,平时就有暴力倾向的占20%。因此,对于学校而言,建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可明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很多学校都有心理教育课程,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但校园暴力事件依然不断,并不是说这些课程设置不科学,而反映了当前一些学校没有利用好这些教育资源。”专家指出,落实心理教育是许多校园当前要做的一件事。

       校园暴力事件虽然促使大家反思目前的教育方式,但更要“棒打”最负引导责任的为人父母者。专家指出,事件反映了很多父母的不称职,“不能一味以成绩为中心,要关心孩子的成长,关心孩子的生理变化、思想品德、健康状态、行为修养、法律意识等方面的情况。”

       对暴力孩子加强法治教育


       有业内人士认为,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更加倾注关心与爱心,无论家长或老师,都应秉持平等观念,耐心地与孩子沟通交流,让他们生活中充满阳光。此外,消除应试教育对一些学生的负面影响,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其特长,让他们形成自我认同感,亦不可或缺。

       专家建议,一要均衡教育资源,让孩子能普遍地、平等地受到良好的教育。二要恢复工读学校,对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的中学生进行特殊的半工半读教育学习,矫正那些行为出现偏差甚至构成轻微犯罪的未成年人,与就学矫正形成互补。三要加强法治教育,法院要通过走进校园和请进法院两种形式,开展“以案说法”的法治宣传,加强中小学,特别是普通中学的法治教育。同时加强与学校配合,适度介入家庭教育,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辅导,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