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读书看书都喜欢问,读书看书有什么用?这本书恰恰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学习这本书可以帮助你实实在在提升生活质量,作者传授的是一套新的语言系统,学会这套语言系统,可以拥有完全不一样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还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这本书主要记录作者举**工作坊过程的实操,演示如何把非暴力沟通运用到生活中,对改善与他人的关系有直接的作用,同时对心理**也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我觉得这两个案例特别明显:P90如何放下对他人的怨恨,**与哥哥的关系,P117与母亲达成了和解,儿子与母亲的关系,这两个案例值得一读再读,还可以作为逐字稿拿来研讨和演练,对旁观者或多或少都有些治愈作用。 以前看武志红的《家为何会伤人》,父母自身有问题,他们**辜的小孩也被父母带出问题来,有种被拉去垫背的感觉,这个是以结果为导向。而看完上面那个案例“与母亲达成了和解”,却能感受到父母的初衷和需求,他们也希望小孩过得好,但他们以他们自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小孩,结果是小孩受到严重的伤害,虽然结果也是有问题,但理解父母的出发点和方式,以后更有可能与父母和解,而不是简单认为的“父母皆祸害”。 作者的新语言系统是以感受为向导,以需要为核心(可以归到心理动力学),通过了解彼此的需要,进而满足彼此的需要,从而获得幸福。P4“不管我们的性别、国籍和宗教信仰是什么,受教育程度如何,所有人都有相同的需要,人与人的不同在于满足需要的方法。”简介P4“非暴力沟通关注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如果没有,怎样**才能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 看完书后,我个人印象深刻的几点: 1、非暴力沟通之耳:非暴力沟通可以学习,也需要学习,用作者的话说,掌握拥有非暴力沟通之耳,可以从别人的评价、判断、建议、批评、否定、沉默、攻击……听出他们感受、需要,而不是用评判之耳自动化进行回击。非暴力共同的语言中没有所谓的正常、反常、对错、好或坏,而是基于需要的语言。 当一个人特别激动的时候,那么表明他的需求更强烈。而一个人出现攻击的时候,那么更多的情况是他想自我保护。 2、常带着批判性思维,评判性思维的人,想过好生活真不容易。理性分析容易被理解成批评。同时分析和评价妨碍感受、想法,失去同理心。P7“他们总是在分析,而他们的分析又总是被对方理解成批评,战争就是这么产生的,当我们**法清楚表述自己的需要,只知一个劲地对对方进行分析,而这些分析又听起来像批评时,我们离战争就不远了,不管这战争是语言上的,心理上的还是身体上的。”(说的就是我,好惨,我也需要被理解) P9“任一方听到自己被批评、被判断、被理性分析,他们的能量就会立即转向自卫、反控,而不是达成能满足每个人的需要的解决方案。” P106思维阻碍了我们对自己需要的意识,进而阻碍我们采取**来满足自己的需要。P107我们的思维让我们意识不到自己的需要,进而阻碍我们采取**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们被困在自己的思维中。 3、倾听理解不等于要**对方要求的事:P72“我们可以听听他们想要什么,理解他们,但不一定要**他们想要的事。我们要说清楚自己需要理解,而不是需要他们放弃或让步,倾听并尊重他人的需要并不等于我们必须**他们让我们**的事。”P21“尊重不等于让步。理解他人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你必须放弃自己的需要,而是意味着向对方表示你对自己的需要和他们的需要都感兴趣。”虽然知道这样,但是倾听还是很难。 字面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听到的不等于要去**到,不等于要放弃或让步,但是到实践中,倾听还是很难,后来突然想到:我们每个人的认知都有保持一致性和统一性的需要,也就是,我所说的,我所**的,我所听的,我所想的等等,都会自动保持一致,而且还会自动过滤掉那些不一致的信息,甚至还有特别强烈的反驳欲望。因此,如果我想要真正倾听一个人,那么我必须分裂出另一个人出来,这个人另外保持他(她)所有信息的一致性,我才能**到真正的倾听,但这真的很难**到。 在《象与骑象人》讲到道德判断:两个人对某事意见相左时,其实是感觉在先,后来再来编理由反驳对方。就算你驳倒对方,难道对方就会改变心意,接受你的论调吗?当然不会,因为你驳倒的并非对方的真正的立场,他的立场是在他有了判断之后才临时编出来的——争论了大半天,只是两个编出来的理由的互骗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