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亲密的地方,就有家——《饮食男女》 龙应台在《家》里写道:“你告诉我,什么是家,我就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永恒。”而电影《饮食男女》通过一个家的故事,我因而对家,对永恒有了新的看法,人的本性除了生物属性,社会属性有时候更为重要。 了不起的名厨老朱在妻子去世后肩负起抚养三个女儿的重任,惟她们性情各异,充满叛逆。随着女儿们的逐渐长大,老父亲渐渐力不从心,他用炉火纯青的厨艺维系着全家的和睦,晚饭时间也就成为全家团聚沟通的唯一时刻。这样的时刻理应是津津有味,其乐融融,但因为三个女儿和老父亲各自的“宣布”,令每顿晚饭都充满了意外:闪电结婚、投资失败、未婚先孕、续弦娶妻。不仅令剧中人惊讶不已,我原本平静的心,也波澜起伏。 “宣布”前的忐忑:小女儿的不安和试探;二女儿和父亲争论后的烦躁;大女儿急不可待与欲言又止;老父亲的喝酒壮胆与再三劝说下才发出的“宣布”。而“宣布”后的轻松又带着些许愧疚。本是喜事的“宣布”,说出的话却像豆子一样,连滚带爬被扔了出来,丝毫没有一点兴奋与喜悦。老父亲以权威自居,动不动就向爱**菜的二女儿泼冷水,而想**厨师的二女儿因为被父亲赶出厨房,一直耿耿于怀,一心想早日搬出去住。父女二人的关系似乎总处在破裂的边缘。大女儿和二女儿之间的关系更发人深思,大女儿编制了一个“心碎”的梦让自己守住父亲的全部,以为妹妹不够了解父亲,不喜欢自己,而妹妹的感受是,自从妈妈去世后,姐姐就当起了家长,而不是姐姐,自己被挡在了门外。这么压抑的相处状态,看着都觉得拧巴。 看似和睦的家,一不小心变成了一个束缚的牢笼,因为我们“去掉”了自己的一部分(压抑了完整的自我状态中的至少一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自我及儿童自我),和其他成员组成了一个共生体,而我们的灵魂时不时跳出来提醒每个人:我有自己的需求,再这样下去我就“干烧甲鱼”——憋死了。同一屋檐下不能畅所欲言,不能享受亲密,那是一种深深的寂寞。 美食填饱了人们的肚子,却没法满足人们对亲密的渴求。亲情也好,爱情也罢,没有轻松自在的亲密享受,生活总显得干巴巴的,没滋没味。亲密意味着一个有意识能力的人自发的、和不受限制的坦诚表达,意味着那些异常清晰的感知以及未受污染的儿童自我的天真得到彻底解放。这是人们比简单的食欲XY更深的本性。于是在老友面前,老父亲发出了“好滋味谁尝过了”的慨叹。 幸运的是,影片的结局,寻找或等待着自己的爱情的一家人,除二女儿飞去阿姆斯特丹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外,其他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搬出了旧居。通过这种方式,原本粘联的共生体释放了被压抑的自我,成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个体。虽然一家人身在各方,但都有着各自幸福自在的生活,没有了原来的压抑和拘束。最后的家宴中,虽然大女儿、小女儿未能参加,却没有遗憾的感觉,因为她们有了各自独立的温馨甜蜜,老父亲的味觉也在二女儿亲手烹制的汤的激发下恢复了。最后老父亲握住二女儿双手的瞬间,一切隔阂都融化了。 龙应台说,“**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我想说,有亲密的地方,就有家。亲密的人际互动虽然不易,但对个体而言,希望依然存在。拥有亲密的能力,便能发展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