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79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如何应对校园恐吓行为:老师的必修课之一 (三)

[复制链接]

439

主题

925

帖子

928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928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1-15 10:23: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本帖最后由 喵呜 于 2015-3-17 10:00 编辑

                                                                      如何应对校园恐吓行为:老师的必修课之一 (三)


Explanation and evidence
关于校园恐吓的解释及证据


校园恐吓与很多适应困难症相关(see Juvonen & Graham, 2001; Sanders & Phye, 2004)。那些长期受到威胁的学生总是受到同班同学的排斥,会感到自卑,感觉沮丧、焦虑和孤独。一些心理上的痛苦总会萦绕在这些学生心头,他们总是思考着为什么自己会如此悲惨。例如,不断地受到来自同学的敌意甚至是孤立,特别是会有痛苦的经历,就可能会导致受害者想“为什么是我?”。在缺少反面证据的情况下,这样的学生将他们的困境归咎于自己的缺点。受害学生断定是自己的问题,比如“我就应该被如此对待”(Graham Bellmore, & Mize, 2006; Graham & Juvonen, 1998)。这就好像是他们对自己说“这是我命中注定的,事情就应该这样子发展,我对此无能为力。”自我责备能导致许多消极的心理,因为这些这些消极心理倾向于无助和绝望。

除了心理上的挑战,一些被恐吓的学生也有身体上的病症,后果就是他们是校医院的常客,且会故意旷课 (Nishina, Juvonen, & Witkow, 2005)。不难想象一个长期受胁迫的孩子面对对去学校时会十分焦虑,并会不惜一切代价逃避上学。其他研究结果显示,消极的上学态度和糟糕的成绩都与被选择成为威胁对象有关。这种关联最早可以追溯到幼儿园时期,并存在于青少年的整个学生生涯(e.g., Kochenderfer & Ladd, 1996; Schwartz, Gorman, Nakamoto, & Toblin, 2005)。

Are there gender differences in the experience of bullying?
不同性别在恐吓经历中有差异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出现在学生中不同类型伤害的讨论中。答案就是,差异存在于身体上,语言上以及心理上。受到心理上或与之相关的伤害的学生,经常会涉及到社交排斥或恶意中伤受害者的名声。一些研究显示,女生更倾向于这种伤害(e.g., Crick et al., 2001; Zimmer-Gembeck, Geiger, & Crick, 2005)。因为这种流行文化出现在与之相关的有杀伤力的女性身上(即所谓的女蜂王,女强人)以及受害者身上。用适当眼光来看待这种性别差异十分重要。首先,在一些研究中,身体的,语言的和相关的伤害是相互关联的。暗示了相关的威胁伤害也会是身体和语言上的恐吓伤害(e.g., Bellmore & Cillessen, 2006; Ladd & Kochenderfer-Ladd, 2002)。其次,与男生相比,如果这种相关的威胁普遍存在于女生中(结果是混杂的),那么这种性别差异很可能局限在儿童中期或青少年早期(see review in Archer & Coyne, 2005)。到青少年中期时,当身体的攻击在社交上变得难以接受时,这种相关的威胁就变得都很平常,对于男生和女生都是如此。在对高中生的调查中,例如,男生和女生都反映说,比起肢体上的侮辱行为,他们更倾向于精神上的侮辱,比如嘲笑奚落,孤立排斥 (Harris, 2004)。

Is it true that “Once a victim, always a victim”?
这是真的么“一朝成为受害者,永远都是受害者”?


对于这个问题,还未有定论。一些发现显示,在小学,受害人的地位在一学年中都很稳定(Boulton & Smith, 1994)。然而,在幼儿园,这种地位会大幅度的改变,可以从最底层一步登天(Korchenderfer & Ladd, 1996)。对早期的青少年研究中,仅仅三分之一拥有受害者名声的学生在六年级快结束时还保持着这种名声Juvonen, Nishina, & Graham, 2000)。尽管一些个人的性格特点(比如偏向羞涩和沉默) 很大程度上会使孩子成为被威胁对象,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变化的环境因素起作用(比如,作为插班生或晚熟),这些因素也会使一个孩子成为被威胁的对象,或持续被威胁。这些环境因素解释了为什么暂时的威胁总比长期的威胁多得多。

Are some students both bullies and victims?
学生可能又是威胁者又是受害者吗?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文献描述了威胁受害者的形象——学生是威胁者的同时又是同学们欺负的对象。这些学生似乎被班级同学强烈的排斥,同时享受不到社交的乐趣,长此以往有些人就会发展成为具有攻击性的青少年(e.g., Graham, Bellmore, & Mize, 2006; Schwartz, Proctor, & Chien, 2001)。与单方面的威胁者或受害人相较,威胁受害共同体的学生,有多变的行为和社交风险,被认为有更多的问题和更脆弱(Nansel et al, 2001; Unnever, 2005)。

What is the main reason that students get picked on by their peers?
被其他同学选为威胁对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许多原因会引起威胁,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一直预示着她/他会成为被选对象,那就是她/他与大部分同学不一样。因此,那些有身体、心理缺陷或在某一门学校课程方面有较高的天赋,又或者是少数民族的人,肥胖的人,同性恋者(包括男同和女同)都会有很高的可能性被选中,因为这些人违背了主流学生的正常标准。这些学生更偏爱内部团体(有相同特点的人组成的小圈子),并且减少外部圈子(那些不同于他们的人)。解决这种现象的办法是教会学生们接纳差异,鼓励发展多样的社交标准。

With so many bully-reduction interventions on the market, how can teachers know which one to choose?
众多的恐吓调节项目中,老师如何知道应该选择哪一个?


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定义威胁的问题。如果调解员认为校园恐吓威胁行为是学校团体每位成员的共同责任,那么就可以运用校园纪律规定来解决。然而,如果首要目的是考虑威胁者和/或受害者的需求,那么一个而更有针对性的项目可能会更合适。第二个考虑的问题是这种调节的持久性,有的人可能会被责任感淹没。综合来说,拥有独立评价数据的调节机构效果会更好,应该优先考虑。最后,孩子从幼儿园前期到高中时期,会经历主要的认知变化,情绪变化,社交变化和生理变化,调节机构必须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需求有一定敏感度。对于多民族的学生人群,机构活动应当反映出生活经历和文化遗传。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