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登华《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医师? 有人强调基本理论和技术的学习, 有人强调自身的人格特点, 还有人强调临床实践, 笔者在近几年的心理治疗临床及心理治疗教学工作中体会到,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医生, 首先要改变对待心理治疗的一些不恰当的认识、不合理的态度。总结出以下几点常见的心理误区, 以供同行们参考。
1. 过于重视理论的学习, 而忽略实际训练。
不少初学者认为, 我必须很好掌握了理论后才能去接触患者。其实, 某种心理治疗理论的掌握, 不是仅靠听课、看书、死记硬背就能达到的, 还必须在面对病人的心理治疗实践中去体会。再完美的理论体系在面对千变万化的个体时都会显得贫匮无力。因此, 有的学派甚至将在上级医生督导下的心理治疗实践看作是专业人员培训中最重要的部分。笔者常见一些心理治疗的进修生抱怨说: “理论书籍没少看, 各种心理治疗讲习班参加不下十次, 但在面对病人时还是不知所措。”对待这样的学员, 我们的方法是给他一个病人, 要求其忘记所有的理论框架, 仅仅作为一个正常人去理解帮助另一个有烦恼痛苦的人。几次接触后再进行总结, 这时就会发现许多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技术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应用, 对理论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在这种反复的实践与总结中, 学员也就逐渐入门, 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有人还报导,无任何理论背景的心理治疗同样亦可取得疗效。
2. 希望治疗过程程序化。
对于初学者来说, 总是希望治疗理论具有可操作性, 第一步怎样?第二步怎样?似乎介绍的步骤越详细越好。然而, 人是复杂的, 复杂到至今为止任何心理学理论都难以对人的心理作全面的概括与描述。纵观各种心理治疗理论, 其治疗技术越程序化, 则越难以进入人的内心, 如行为治疗, 生物反馈治疗。相反, 越强调对个体心理的领悟和理解则越难以程序化, 如精神分析。当然,大多数治疗理论取向于两种极端之间, 既强调对人的理解,又尽量使治疗技术可操作化。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 过于注重治疗技术的程序化, 往往会不顾患者的特点而生搬硬套,结果使治疗难以深入, 甚至导致不良后果。如对伴有明显抑郁情绪的性变态病人, 不理解其本身因性变态而深感痛苦,仍盲目采用厌恶治疗, 会使抑郁情绪加重而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 要求治疗者面对具体病人时善于随机应变。不去理解个体的人而一味强调治疗的程序化是成不了心理医生的, 他最多只能成为一名训兽员式的行为训练员。
3. 对疗效责任不恰当地归因。
心理治疗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 其疗效取决于双方的主观配合和客观可合作性。治疗者不可能将前来求助的每个患者都治愈, 任何一方的消极态度都会使治疗失败, 即使双方通力配合亦难保治疗一定成功, 治疗者与患者的条件及所采用的治疗理论均与疗效密切相关。不同的治疗者, 不同的理论适合于不同的病人。在疗效不理想时, 有些初学者认为完全是自己的无能, 甚至武断地说自己不适合学心理治疗而放弃学习。另外, 有的治疗者将责任完全推给病人, 不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这些都是对疗效责任不恰当的归因。因此, 初学者既不应该奢望治好所有的病人, 当疗效不好时垂头丧气, 也不应该将失败不负责任地归因于病人, 要合理分析原因吸取教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