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小学心理辅导案例:转变攻击性儿童心理案例(一)

[复制链接]

467

主题

970

帖子

1006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6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2:07: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虹口区
本帖最后由 司马如花 于 2014-7-18 12:09 编辑

小学心理辅导案例:转变攻击性儿童心理案例

  一、基本情况:

  关XX,男,8岁,小学一年级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或令人生厌地搞同学的东西。
  3. 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
  4.不尊重老师,对老师的要求不屑一顾,经常弄得全班同学哄笑不已,影响极坏。

  二、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
  2.该生初到佛山的幼儿园时,受到一些小朋友的欺负,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
  3.由于父亲工作忙,对其照顾较少,他很希望父母能多带他去玩,但较难实现,所以虽在父母身边,对父母的依恋仍很少。且父亲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做得不够好,动辄就打。母亲较软弱,该生不怕母亲,还多次打母亲。这样的事在关某心中渐渐滋生出欺善怕恶的思想。
  4.从其他老师处还了解到,该生曾读过一年级,但因成绩和纪律太差,建议到幼儿园再接受学前教育。因其不是本地人,学校承若在新的一年级招生时给他留一学位,因此,他觉得不管怎样,学校也收他了,在他心里,学校的纪律、老师的要求也没什么了,这一来,反而增加了他的任性妄为感。
  5.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在他第一次入学时,由于学习成绩和纪律差,经常受到任课老师的批评,家长还对老师的工作有意见,致使该生其他的没学好,反学会找老师的岔子,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还顶撞老师。

  三、个案评析:

  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搞人打人,连老师也不放在眼里。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当中有家长的影响,他从来不重视学习,来学校上学他认为只不过是每天要例行的一种公事,就像每天的吃饭一样,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他上课听课一般不超过10分钟,作业马虎,几乎没有一个字是写对的。不屑一顾。经常搞别人,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

  四、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1.攻击性行为;2.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及亲子关系);3.学习适应性。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

  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或妈妈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妈妈或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或如:小朋友更厉害的攻击,老师的不满,妈妈的不满等,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因此,关XX因一次偶然尝试,幼儿园的小朋友大打他,他回击后,这小朋友不敢再欺负他,在他的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比如:对别人无意碰撞,故意挑衅等。

  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如:攻击性人格,表现特点即:敏感、多疑、冲动、具破坏性。当然,就关XX的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

  另外,关XX的"攻击性行为"里,还有着他特定年龄的意义:一种对"权威"的不满而发泄在非权威身上,比如:对父亲不公正的不满,不能或不敢直接冲父亲宣泄,而指向母亲或同学。

  2.人际交往问题:

  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不尊重老师、不团结同学……我们说,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动态变化的过程,交往的基础是"相互吸引",即喜欢与接纳。而面对"攻击性"的人,谁愿意或谁敢轻易接近呢?即使关xx的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

  当然,关XX对老师的不满,有父亲对老师臆断的责任,需要进一步与老师沟通、了解,而采取消极的敌对方式,只能更深地强化老师对他的"偏见",更充分地证明了他的"不好",反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至于与父母的关系,应该说关xx之所以对父母不一样,其一是因为他目前的状况并不理想,学习、人际都存在问题,父亲肯定会有批评、指责,谁喜欢听"坏话"呢?父亲对于关xx来说是有权威的,那父亲更要注重教育的方法,只有孩子认同父母,觉得父母是对的,才会听话;而也只有父母理解了孩子,才能真正提出可行的建议,切不可粗暴地以打为教育的途径,更要注意树立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把老师踩扁了,孩子还会接受他的教育吗?而该生的家长就是不明白尊师的这一层意义。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