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985|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典精神分析中的治疗关系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6 10:39: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当事人与治疗者的关系以移情关系为主,而移情的概念正是精神分析法的核心。移情是指当事人将对于过去重要人物的正向、负向情感或幻想,在潜意识下转移到分析师身上,使当事人过去关系中那些「未完成的事情」能重现在分析师面前。处理的程序是将过去加以重建及再度体验当中的情境,表现为阻碍治疗的进行,幼时的感觉与冲突会开始从潜意识的深处浮上来,当事人在情绪上会有退化现象,其中的一些感觉是源自内心冲突的重现,例如,信任与不信任、爱与恨、依赖与独立,以及自主与羞惭等。移情作用的发生过程是:幼年那些跟爱、性、敌意、焦虑,以及悔恨等等相关的内心冲突浮了上来;这些冲突带至现在的时空;再度体验这些冲突;以及附着在分析师身上。当事人可能视分析师为惩罚、要求,以及控制别人的权威性人物,例如,把分析师当成是严厉、不具爱心的父亲。此时,对分析师会产生敌意,此乃负向的移情,但也有正向的移情,例如,爱上分析师,希望对方能接纳自己,或以许多其他方式寻求分析师的爱、接纳、与赞同。简而言之,分析师此时成为重要他人的替代者。

  如果要导致改变,必须通过移情关系。「作业经历法」(working through)指探索潜意识的素材与防卫机制,而这些大部分来自幼年时期。借助重复的解释与探索各种抗拒形式,可以达到效果,一方面解决旧有的模式,另一方面则让当事人能做新的决定。在作业经历法的过程中,会不断地去检视过去治疗中所获得的原始资料,使其对于目前的经验有新的了解。当事人有许多机会可以看清自己主要的心理冲突与防卫行为,以各种方式显现在日常生活中。理论上的假设是,当事人在心理上要变得独立,则不仅要察觉到这些潜意识的素材,而且在行为上要有相当程度的自由,不再被幼儿期的需求所制约,例如,想获得父母亲全部的爱与接纳。如果这个关卡未能突破,则当事人就会把婴儿期的欲望转移到他们认为重要的人物身上。在治疗关系中,这些幼儿期的动机会很明显地出现。由于移情关系的培养需要时间,而了解与解决也需要时间,所以在整个治疗历程中,作业经历法会占去相当长的时间。

  现代的精神分析学者均同意,重建治疗需时太长,大约需三至五年或更长。这些学者也同意,短期的个别与团体咨询技术(例如,危机干预与支持性干预)对于边缘性人格异常具有治疗价值。这些技术的目的在于提高自我察觉能力,并强化个体应对情境的技能(hedges,1983)。

  对于自恋性格的治疗,焦点放在当事人对治疗者的镜射与理想化移情的发展。治疗者会不断地让当事人明白过去在情感上受到伤害的方式,以及当事人对目前治疗关系不满的方式。此时的治疗是让当事人学习再确认自己,而不是寻求环境中他人的肯定,治疗的重点在于改善自尊,及修补幼年心理所受的创伤(Kohut,1971,1977,1984)。因此,对于自恋人格的治疗历程,包括与治疗者建立情感上的结合。幼年时期的共生关系现在「复制」成与治疗者之间的情感关系。当这种复制关系一旦出现,接着分离/个体化的历程也就开始。透过这种治疗关系,当事人会体验到改变。

  不过,必须强调的是,幼年的需求与创伤的阴影无法完全抹平,因此即使透过治疗者移情关系的突破,可能无法完全解决掉婴儿期的心理冲突。在生活中,我们有时候也许必须挣扎于投射在别人身上的非理性感觉,以及不切实际地要求别人完成我们对他们的期望。从这一层意义来看,我们在许多人身上已体验过移情作用,并且我们现在变成怎样的人,我们的过去总会是一个重要的决定因子。

  我们无法完全摆脱过去经验的影响,这项概念对于深入解决当事人内心冲突的治疗者而言,具有重大的含义。因为这种强烈的关系将会激发治疗者本身潜意识里的某些冲突。即使这些冲突已浮至知觉范围,或已经经过处理了,但并不表示不会再投射至别人身上而造成扭曲。「反移情」(countertransference)指治疗者对当事人产生非理性的反应,因而干扰了本身的客观立场,例如,当事人(他)可能变得十分依赖治疗者(她),希望她告诉他如何过生活,以及期望从她身上获得母亲所不曾给予的爱与接纳。此时如果她还有一些未解决的需求亟待满足,于是可能会鼓励当事人的依赖关系,借助某种方式使当事人以幼稚的行为来满足她的需求,使她觉得自己是重要的。因此,除非治疗者察觉到自己的需求与心理动力,否则这种反移情作用很可能会干扰到治疗的进展。

  分析师本身的反应与问题可能会阻碍对当事人问题的处理,因此必须清楚自身的冲突会被哪些类型的当事人挑起。我们期望治疗者应有一定程度的客观性,在面对当事人表现出生气、爱、奉承、批判,以及其他激烈情绪时,不会产生非理性与主观的情绪反应。但不管如何,治疗者本身也是人,因此反移情在治疗关系中是无可避免的一部分。大多数精神分析的训练课程,都会要求学员以当事人的身份接受深度分析。如果察觉某些症状(例如,强烈排斥某些当事人,某些当事人对自己有强烈吸引力,以及在治疗关系的特定时刻会产生心身症的反应等等)时,应寻求专业咨询,突破自身未解决的问题,如此才不会阻碍未来成为一个有疗效的治疗者。

  假定当事人对治疗者的情绪反应都是移情作用,是一种错误,因为这些反应当中有许多可能有事实基础,或是治疗者表现出重视此时此地的风格所致。一方面来说,每种正向反应(例如,喜欢治疗者)不应全标记为「正向移情」;另一方面,任何负面反应也不应全标记为「负向移情」。同样的,由于治疗者对当事人会有情绪反应,而且并不是对所有的当事人都有同样的反应,所以不应将治疗者对当事人所表现的正向与负向反应全标记为「反移情作用」。反移情现象是发生在治疗者出现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不合乎理性,或因渗入自己那些未解决的冲突而失去客观性等时候――特别是把当事人认定是自己的父亲、母亲、或爱人时。

  反移情的新概念(Searles,1979)指出,反移情能产生一些正向效果。日渐增多的精神分析师认为,对于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反移情反应可以成为重要的工具。例如,注意到自己有被激怒的反移情心态时,分析师也许可以获知当事人具有强求别人的行为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加以探索分析,反移情具有潜在的用途。当分析到茉勒所称「共生期」的素材时,处理的焦点是幼年时母亲与婴儿的亲密关系。像这种早期的关系,治疗者与当事人特别需要高度的情绪调和。从这种较正面的角度来看,反移情是协助当事人的一种重要工具。欲更深入了解这方面的讨论,可参考希尔勒斯的拓荒著作(Searles,1979)。

  很显然,当事人与治疗者的关系,在精神分析治疗中非常重要。由于这种关系,特别是移情作用的经历与突破,使当事人顿悟其潜意识里的心理动力。察觉到这些遭受压抑的素材,是分析成长过程的基础。据此,当事人难免了解过去经验与目前行为及性格结构之间的关联。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没有这种动态的了解自己,将无法使人格产生显著的改变,或解决目前的心理冲突。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7:35:5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1 09:42:11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上海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08

帖子

633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33
7#
发表于 2015-5-28 17:36:43 | 只看该作者 来自 贵州黔西南州
谢谢分享,助人自助!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