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737|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认知疗法之信息加工和逻辑错误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8 10:0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虹口区
第一部 局限性的搜索
  个体:
  抑郁和焦虑性思维的个体,显著特点就是习惯于寻找那些和自己负性观念相一直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和自己负性观念相违背的信息则根本视而不见。带有某种特定图式的个体回选择性的注意,搜寻、记忆、评估,以及再认那些和自己某些特定的潜在信念和混合的概念相互一致的信息。 限制个体的觉察范围, 聚焦那些可以证明自己的焦虑和抑郁性想法是合理的那些信息上。
  提问、干预:
  1) 什么信息是和我的负性观念相互一致的?
  2) 什么信息是和我的负性观念相互冲突的?
  3) 其他人在这项任务当中是如何做的?
  4) 对于消极事务的局限搜索方式可能带来的成本以及效益。
  5) 假设你在预言一个消极结果,那么该问题可能产生的正性或者中性结果又是什么?
  开例一个清单,将所有负性和失望的情绪写出来,然后引导他们找出额外的证据来反驳自己。
  
第二部分: 忽略基本的概率
  个体: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往往回对近期发生的、醒目的、以及和个人相关联的信息格外重视,而忽略一些被称为“基本概率” 的抽象信息。 基本概率是指在考虑所有的条件之后, 整体样本在某些事件上的分布频率。
  很多焦虑的人都相信: 我的心理问题是非常特殊的。即使国内调查显示人群一半都会拥有同样问题。
  干预:进行概率性的推理,检验自己的估算和基本概率
  阻抗:“我可能就是拿一个 “ 患者对于自己确认的观念的坚持―――检验患者坚持自己信念,或者接受新的事实分别带来的成本和效益。
  
第三部分: 检验逻辑性
  个体: 因为......所以。 (可观察到的事实—推导出不符合逻辑的负性结论)
  挑战不合理思维:
  1) 考察内部的矛盾
  2) 归谬法
  3) 挑战循环论证式的自我批评
  提问:
  1) 假如这是事实,那么你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2) 是不是存在其他可能的结论,还有没有别的可能性会导致另外的结果?
  3) 有没有什么人想象出来另外一个和你预期不一样的结果?
  4) 你是否把“可能”和另一个“必然” 的结果相互混淆了。
  5) 有没有你认为绝对不会发生的,但是却发生了?
  6) 你是否将自己的结论推广到每一个人(每一个情境上)?
  
第四部分: 错误联系和看见并不存在的模式
   个体: 将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然后将相关关系演变成成为:因果关系。
   人们为了减少信息过度的负荷,减少对自我的伤害,将某种并不存在的模式看成为某些某种因果相继的事情。 这是人类自我保护的,追求安稳的确定性的一种本能。
    X —Y 模式的记录,然后进行检验和考察。
  
第五部分: 产生错误的两极化思维
  个体: 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两种选择,而这两种选择都是不受人欢迎的,选择的最终结果只能让人感到无奈和无助。
  体现:
  不是......就是; 要么......要么。;我必须,否则。
  我必须在,两者之间选择一个。
  干预:all or none , black or white , 除了黑白两种颜色,世界上还有其他很多的颜色啊。
  可以采取第三条路啊,或者第三种颜色啊。
  
第六部分: 归谬法
  采用某个观点的框架,根据其逻辑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戏剧性的,娱乐性的)
  采用对方认为是正确的结论, 来使其普通和推理到很多普遍的事情上面,这种想法就很好笑了。
  
第七部分: 情感启动法
  个体:根据个体当时的情绪状态对于现实情况做出评估。 潜在的情绪会推动相关性质的认知发展的。
  干预: 让患者思考自己的情绪是如何影响自己思维发展的。
   1) 把你现在拥有的任何负性情绪和负性思维记录下来,
   2) 重复念正性的词汇10分钟,直到你开始感觉好一点为止。
   3) 再尝试者通过你这种新的,更加积极的情绪来重新看待目前的情况。写下新的想法,尤其是你可能产生出来的任何积极或者建设性的想法。
  
第八部分:近因效应
  大拇指法则: 个体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最新的信息上,而胜过于集中于那些经过很长时间后留下的信息。
  干预:从目前短视的情境当中跳出来, 对事情做出一个长期的审视。将最近发生的负性事件和以前发生的事情加以对比,而以前发生的那些事情可能再结果上和最近发生的事件相互矛盾。
  
第九部分: 给予逻辑谬论上的争论
  个体:
  1) 采用权威之口:依赖权威
  2) 采用习俗之口:大家都这么做
  3) 从个人偏好: 应该如此如此
  4) 恐惧、情绪、同情,害怕被嘲笑,回避问题,事后检验
  5) 赌博者错误
  6) 小样本的无限推广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