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8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卡丁纳的精神分析文化人类学

[复制链接]

1275

主题

1476

帖子

566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664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4-22 13:5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安徽
       卡丁纳出生于纽约。1921-1922年他曾在维也纳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训练,对弗洛伊德产生强烈的崇敬之情。回到纽约便开业从事精神分析治疗活动,热情地传播精神分析学说,训练精神分析专业人员。1933年他在纽约精神分析学会组织弗洛伊德社会学著作研讨班,学员大多数是人类学者,其中林顿、杜波伊斯等人后来成为著名人类学家,他还邀请萨丕尔、本尼迪克特等著名人类学家发表演讲。1937年,林顿和卡丁纳都受聘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从此开始了他们的合作研究。他们继续举办研讨会,一般都是先由几位人类学家介绍本人曾从事过现场研究的那一种文化,在有卡丁纳进行分析阐释,然后大家对这些阐释进行讨论。卡丁纳将这些研讨成果加以总结,写成《个人及其社会》(1939),并与林顿、杜波伊斯等合著《社会的心理疆界》(1945)一书。由于卡丁纳等人的工作,30-50年代的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在社会心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而卡丁纳本人也成为一个开创性人物。除了上述两部著作,卡丁纳还与人合作写出了《压抑的记号》(1951)、《他们研究了人》(1961)两部著作。

  卡丁纳致力于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是为了用文化人类学的是失去修正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在1913年出版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认为图腾崇拜是伊底普斯情结的象征或升华,他从图腾的普遍性进而断定伊底普斯情结的普遍性。但是马林诺夫斯基通过对处在母权制社会的美拉尼西亚人进行现场研究,得出了这一文化中不存在伊底普斯情结的结论。他认为“情结”是由文化决定的,伊底普斯情结只是父权社会的特殊产品。自20年代中叶,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家波亚士及其两位著名的女弟子本尼迪克特和马格丽特·迷德等人通过大量的现场研究,把马林诺夫斯基对弗洛伊德的修正大大推进了一步。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1934)和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等著作,深入探讨了原始人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是如何塑造其人格的,如果说波亚士师徒着重探讨了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卡丁纳等人就将研究推进到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问题上。

  一、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理论

  文化、制度与人格

  卡丁纳将文化描述为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习惯化了的规范,个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化的态度等等。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了持续性和传播性时,就是文化。为了使文化这一概念具体化和操作化,卡丁纳主张使用制度这一术语。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的固有模式,他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对他的违背或偏离就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简单地说,制度就是人们彼此相互作用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固有模式。

  在卡丁纳的研究中,基本人格结构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是生活于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共同具有的有效的适应工具。它是同一文化中的人所具有的共同的人格特征,它不同于性格,性格是指同一文化中的个人之间的人格差异。

  卡丁纳认为“不同的制度造就了不同的人格结构”。但不是一个社会中的所有制度都能决定基本人格结构,为此他将制度区分为初级制度和次级制度。初级制度是塑造一个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的基础,包括家庭组织、群体结构、基本规范,哺乳和断奶方式,对孩子的关怀和忽视,大便训练、性的禁忌,谋生技能等。这些制度古老而稳定,很少受气候或经济变化的影响。初级制度是个人在童年时期就面临的基本规范,被社会成员视为自然之物加以接受,“像呼吸一样不言自明”,但初级制度对儿童来说可能十分严厉,个人必须以某种方式加以适应,对初级制度的适应形成基本人格结构。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结构反过来会对文化施加影响,它通过投射系统塑造改社会的次级制度,即次级制度是基本人格结构的投射物,包括民间传说,宗教信仰、仪式、禁忌系统,思维方式等等。以及一些相关的技术。因此,基本人格结构是初级制度和次级制度之间的一个中介的而又是能动的环节。

  初级制度如何塑造基本人格结构

  基本人格结构如何创造次级制度

  二、简评

  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人类学强调文化因素特别是社会的初级制度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论进行了突破性的修正。尽管与其同时代的霍妮、沙利文、弗罗姆这些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也强调社会文化因素,但这些研究主要是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上进行的,这些理论主要是在个体的心理病理学基础上的。卡丁纳与这些研究的区别在于,他的研究基于对主要文化的比较分析,而且着重于文化与群体的人格结构之间的关系。总之,他的特点在于人类学取向。

  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人格在文化创造和变迁中的能动作用,纠正了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他将精神分析技术引入文化人类学,为这一学科提供了一种研究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的理论解释的方法论。

  但是卡丁纳认为初级制度决定人格,而人格不能影响他的变迁。实际上,二者之间的关系难分先后。卡丁纳自己没有进行田野研究,只是利用其他人学者搜集的材料,这样形成的理论难免简单化。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