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认为,认知疗法对心理障碍的治疗重点在于减轻或消除那些功能失调的认知活动,并帮助患者建立适应性的功能,鼓励患者对导致障碍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以及情感、动机等内部因素进行自我监察。他在1985年提出了五种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
1.识别自动思维
由于引发心理障碍的思维方式是自动出现的,已构成了学生思维习惯的一部分,多数学生不能意识到在不良情绪反应以前会存在着这些思想。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学会发现和识别这些自动化的思维过程。教师可以采用提问、自我演示或模仿等方法,找出导致不良情绪反应的思想。
2 . 识别认知性错误
所谓认知性错误即学生在概念和抽象上常犯的错误,如一些非理性思维。这些错误相对于自动化思想更难识别,因此教师应听取并记录学生的自动性思维,然后帮助学生归纳出它们的一般规律。
3 . 真实性检验
真实性检验就是将学生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鼓励他在严格设计的行为模式或情境中对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原有观念中不符合实际的地方,并自觉纠正,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
4 . 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很多学生总感到自己是别人注意的中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他人的评价。为此,他常常感到自己是无力的,脆弱的。如果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举止稍有改变就会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和非难,那么老师可以让他不像以前那样去和人交往,即在行为举止上稍有改变,然后要求他记录别人不良反应的次数,结果他发现很少有人注意他言行的变化,他自然会认识到自己以往观念中不合理的成分。
5 . 抑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
多数学生都认为他们的抑郁或焦虑情绪会一直不变的持续下去,而实际上,这些情绪常常有一个开始、高峰和消退的过程,而不会永远持续。让接受咨询的学生体验这种情绪涨落变化,并相信可以通过自我监控,掌握不良情绪的波动,从而增强改变的决心。
典型案例及咨询过程
刘帆是一个初一的学生,他经常感到紧张情绪,最初是公共场合,后来在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他都感到紧张。他对自己很没有信心,在公共场合感到紧张,因为他怕别人嘲笑他;在考试时紧张,因为他怕得不到好成绩;见到陌生人紧张,因为他怕别人认为他行为不恰当;在上课时感到紧张,因为他怕老师让他回答问题;做作业时感到紧张,因为他怕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不好。任何事情都能让他感到紧张,因为他怕自己无法应付那些“可怕的”后果。
针对刘帆的实际情况,辅导老师发现,是他自己给自己的暗示导致了他的紧张情绪,这种暗示是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的,是消极的,片面的。每当他面临一个新的情境时,他的这种消极想法就会自动出现。其实他也明白自己不应该如此,但他无法控制这种习惯性的思维。因为在他的这些自动思维中,也有一些积极、正确之处。
因此在治疗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他学会识别自己的自动思维。老师要帮助他发现在引起他紧张的情境中,他头脑中出现的那些非理性思维。针对他考试紧张,老师问道:“在你考试时,你的心中会想些什么?”他回答到:“又要考试了,我一定要好好复习。可是,有一些内容我还不太理解,这次考试我一定又会失败。一定又会被老师批评。一想到考试我就紧张。”在刘帆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并非所有的想法都是错误的。但他因为自己有的知识掌握得不好就认为自己考试一定会失败,进而认为自己一定会被责备,于是产生了紧张情绪。因此辅导老师和他一起分析了引起他紧张的自动思维,让他明白这些自动思维中不合理之处,也就是让他学会识别自己的认识性错误:因为自己某些不足之处就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因为自己不好就一定会被责备。在第三阶段,也就是真实性假设阶段,老师向他证明在他的思想中的不合理之处,并让他学会纠正。这时老师让他回想他是否有考试失败而没有受到责备的经历。在他沉默了一阵之后,他承认数学老师有好几次就是这样的。于是辅导老师告诉他,考试失败可能会受到责备,但并不是一定会被责备。他感到这样一想也就不太怕考试了。接下来辅导老师让他意识到他并不是每个人注意的中心。因为每次考试中都有很多学生的成绩不理想,所以老师不可能只针对他一个人。并且老师也有很多其他的事情,不可能只关心学生的考试。由此让他明白,自己以前的很多紧张情绪都是不合理的,都是被自己夸大了的。这时,他对考试的紧张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而且紧张的水平也有所下降。
最后一阶段的任务是教会他更有效的应对技巧,并鼓励他在生活情境中运用。针对考试紧张,辅导老师教给他一套放松练习的方法,并要求他每天练习两次,每次大约20分钟。这是一些呼吸和深层肌肉训练程序,以便他能够在许多引起紧张的情境中运用。
在辅导老师和刘帆的不断努力下,他终于克服了这种没有理由的紧张情绪,感受到轻松、快乐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