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老师大本营

搜索
查看: 596|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治疗和禅修的治疗**

[复制链接]

15

主题

17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0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5-14 17:3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自 上海
近年来,我对于自我感的发展阶段,想到一些值得思索的临床议题。特别是有关这个“自我”的心理结构,我从两个方面来思索这个自我感的本性和地位。一方面,在我对精神分裂和边缘症患者的临床工作中,我**到他们的苦恼就在于自我主体感受的病理障碍。我因此确信,人类如何从存在经验中发展出一个具有持续性、认同感和进行性的自我感,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在我教导佛教心理学和内观禅修(Vipassana meditation)的经验中,我也很明显地看到过度攀附个人自我认同的持续感,也会导致慢性的内在不满足和精神冲突。在我们生命中每一个当下的片刻,这个攀缘的心念会让我们跟整个宇宙作对。在这个宇宙中,任何事物其实只能持续一刹那。也就是说,“事物”(things)并不真实存在,在这千分之一秒所构成的时间次序中,真正存在的只是“事件”(events)而已。现在,我们通过精神物理学,知道内在宇宙确是如此,我们的意象、思想、感受和感觉每一刻都在变动。
当我身为治疗师时,我尽一切努力帮助病人发展出内在自我的契合感、统一感和持续感,他们很悲剧性地缺乏这种一致的自我感,才会有这么灾难性的结果。当我身为禅修老师时,我也是尽一切努力帮助学生洞察他们经验到的自我同一性和持续性,其实是一个幻觉。若照禅宗术语来说,就是了悟到**我。身为心理学家的我,在心理学和禅修这两种传统的运作经验中,我辛苦思索的议题就在于自我感的重要性和自我感的命运。我曾经特别关心过个人带来的自我感如何在禅修过程中消失,还有个人结束禅修时,又会带走什么样的自我感。

我在思索这个议题时,发掘有一堆困难。特别是“自我”(ego)和“自体”(self)等**,在心理动力学和佛教心理学中各有不同的文本脉络。心理动力学和佛教心理学对自我的发展和一个稳定的自体结构如何形成,也都赋予了不同的评价。这两个术语在传统的临床报告和禅修文献中,原本具有很精确的定义,现在很不幸地失去定位点,变成有点像是废话和**。这让我们更难整理出关于自我心理结构的核心议题。比如说。“超越自我”(transcending the ego)常被提出来当成学生的禅修**。但是,这对精神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师来说,却不具任何意义。就治疗师的立场而言,自我是一个指称规约功能和统合功能集体性术语,在这个脉络中,“超越自我”就意味着要**掉让我们人性化的机能。因为,自我的心理结构让我们具有思考、**、记忆、期望、**、爱恋、自我反思、分辨幻觉和现实、对冲动和行为进行控制等心理机能。所以,超越自我等于在指涉一种跟**人或木偶一样的情境,很多自我能力损伤的病人也有这种退化或依赖的状况。从这个观点来看,去参加禅修的人实在是需要自我**达到相当的成熟层次,方能**到刹那生灭的身心过程,并发现那潜伏的恐惧、焦虑、羞辱、暴怒、沮丧、绝望和自我怀疑的情绪,甚至连出神状态都包含在内。因此,从临床角度来看,禅修应是增强自我,而不是超越自我。另一方面,自我心理学家总觉得把禅修**摆在消除自我执着和不认同一切自我呈现上,有点怪怪的。但是,他们却能了解所有的心理成长来自于修正或舍弃那些具有限制性和适应不良的自我呈现,以及断绝与客体形成的幼稚和过时的心理束缚。
我在跟这些议题奋战的过程中,发现只有“发展的模式”最适合用来解释临床数据和禅修数据,并且能让我们整合这两种观点,把两者看成是互补的关系,而非竞争的对立。从这个研究取向来看,我选了“精神病理学的发展光谱概念”作为出发点,因为它即将在临床思维和实务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这个概念的核心论点就在于心智失调的病理发生过程会遵循一种发展性的年代次序。这一点可从心理动态-精神分析的研究和发生-生物学的研究中,得到更多的例证。也就是说,人格**和自我功能中各种不同的病理层面,都是从内向精神结构各个发展阶段中的失败、阻滞和退化现象而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客体关系的发展路线。不管病因诊断的结果是天生的脆弱、发展性的精神创伤或两者的结合,这一点都同样适用。

当我用禅修这个术语时,我指的是佛教的内观或“洞见”禅。内观的**在于洞察精神运作的本性,而非引发意识状态的转变。虽然内观是由南传佛教的传统而来,它可说是禅修之定慧模式中慧见的纯粹形式。修定是要把注意力长时间限定在单一的内在对象或外在对象上,修慧则是要把注意力扩展到各种瞬间生起的心理事件或生理事件上。修定会引领我们在三摩地或专注的境界进展中,进入从感官输入讯息中撤离的过程,并且产生更精细的寂静和法喜。修慧则会引领我们进入**所有感官输入的过程,并且看到一切现象都是**常、苦恼和不具实体的。从佛教观点来看,修定是**感官冲动和高一级的感官知觉功能,才能消除内心的冲突感,并且引发短暂的禅悦境界。但是,只有用修慧来带动精神结构的持久性转变,才能从一切苦中解脱出来。
在现代来说,内观禅修被说成是训练正念(mindfulness)、**拣择的觉察或纯粹注意。这种实修是“用念念分明的觉察力,照见每一个知觉串流过程中实际发生的身心现象”。我们可用两个技术典范来界定纯粹注意,一是注意力的特定形式,一是**情绪影响的特定方式。就认知面来说,注意力是针对意识中刹那发生的思想、感受或感觉,**出精确的记录,而不**进一步的**。也就是说,禅修者只是记下思想、感受和感觉起起落落的顺序而已。这跟传统的心理治疗恰好相反,注意力都不放在思绪感受的个别内容上面。就情绪影响面来说,这等于把所有的刺激讯息都以平等心来注意,而不加以拣择或检查。这又再度跟传统的心理治疗恰好相反,注意力要对所有知觉到的东西,抱持不动心的状态,而不产生任何情绪反应。也就是说,禅修者尝试只是观照刺激情境,而不加以任何偏好、评论、判断、反省或解释。如果对这些刺激产生任何生理或心理反应的话,也是一样把它们记下来,然后纳为纯粹注意的対像。即使在注意中有什么差错发生,像分心、幻想、白日梦和内在对话等,禅修者一旦察觉,也是一样把它们纳为纯粹注意对象。所以说,内观有三个**:先认识个人内在的心智过程;**始拥有控制和修正心智过程的能力;最后能从幽暗和不受控制的精神制约中,得到解脱的**。


欢迎您来到心理老师之家,请您遵守法律法规。如果您有什么疑问可以联系管理员及加入官方QQ群交流,文明发言共同学习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查看提醒
查看提醒
上海市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 962110
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

免责声明:论坛发布的所有资料仅供参考交流使用,如果有侵犯您的权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会立即署名、改正或删除,本论坛不负任何责任。

QQ| 手机版|小黑屋| 心理老师大本营  

Copyright © 2001-2023 Comsenz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iscuz! X3.1( 沪ICP备13015608号-3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1259号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