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安然 于 2017-5-24 11:57 编辑
张海音解析《扪心问诊》30讲之 五、六 : Sophie —— 创伤 解离 内疚 惩罚 界限Sophie 女,青少年、独立、干练、镇定
很有挑战性的案例。
我们都知道,像这样的来访者的来诊途径总是有这么一些特点:不是我自己要来接受什么心理治疗的,我是为了出具一个复学的证明、或者是为了出具一个关于自己的心理状态能不能再干什么的评估。
因此,面对这样的来访者,作为**师可能会有自我保护,甚至可能也会过度的自我保护。
如果要去探索潜意识的问题,肯定是需要一个充分信任的和安全的环境,才有可能去探索。否则很有可能会被误解,特别是有现实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处于事故的责任中)。
就像我zuo心理咨 询的,在生活当中经常会被别人质问: 你能不能猜出我的心事?我如果不说什么,你也能看得出我内心在想什么吗?所以,当我们被别人这么期待的时候,也会感到非常的无力。
最最最最重要的............
还是互相的信任
苏菲好像不经意地讨论治疗师的个人爱好,显得两个人关系蛮自然、蛮真实的。显然,这也是因为我们更愿意看治疗师是如何把握人性和职业界限这个分寸。
对于这样年龄的孩 子,你管她、保护她,不好;不管她,让她独立,也不好;好像怎么zuo都是错。这是分离个体化复合阶段的一个心理特征。
潜意识当中积累的爱恨情仇,涌上来的情绪又太多太强烈,本身就足以让人晕厥。
让一个来访者重新回顾、梳理她经历过的创伤事件,其实是处 理创伤非常重要的过程。
在治疗室以外发生的任何事情,显然都是跟治疗有关。
创伤
一个年龄16岁的女孩 子,起初她并不是来zuo心理治疗的,而是因为出了交通事故,对方有一些想法。因此她是为了获得某个评估证明而前来接受访谈的。所以抵触会比较多、会感到被错误对待、然后还会非常防御。但是在治疗师的努力下,她逐步地打kai了内心世界。
解离、内疚
任何一个所谓心理事件处在某种解离状态,都是一个结果,肯定有背景。
从苏菲的叙述来看,似乎苏菲和教练Cy两个人一直在挣扎,但最后还是突破了界限,发生了性关系。苏菲呈现出来的是:在发生关系的过程当中,自己什么感觉也没有,就像是通过黑白电视看到的一个剧情。当然,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解离,防御内疚感的冲突。俄狄浦斯杀父娶母,最后是自挖双眼!!
解离-dissociation是一种防御机制。有一些心理障碍的类别是大量地使用解离这样的防御机制。比如说心因性的遗忘,就是失忆症,多重人格,等等。包括一些转换的症状,可能都是跟解离有关。
用一句话去形容解离:人不在了!或者说灵魂不在了,魂没有了,只有一个躯壳存在。解离有这么一种象征的意义:现实当中太过痛苦,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一部分抽离出来,去逃避内心难以忍受的冲突和痛苦。
惩罚
回忆起事故的情景,当时自己确实想撞车毁灭一切!掌控一切的感觉。“我终于杀了她!”自我惩罚?消灭另一个自我?重新回顾梳理创伤经历,是处 理创伤非常重要的过程。
界限
大雨中来诊,和CY有关。换淋湿的衣服,该怎么关心一个人?苏菲考验测试保罗的界限。
治疗关系和技术,已经有很多呈现。关键是界限、规则之下的安全感,身教。
《扪心问诊》中的这个情景(Sophie第五次咨 询,她妈妈加入到咨 询中来)是给我们在心理咨 询实践方面一个蛮好的示范。(就是如何)面对家长、监护人的关心、担心、担忧,或者说潜意识里面也试图要进入到治疗当中。
治疗师的见诸行动会带来什么后果?影片中保罗想zuo一个理想的老爸,老爸不好当!特别他的身份决定了这是一种冒险,似乎是无所不能,只有这样zuo才能够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一样。当苏菲对保罗反馈说:“你今天好像挺自信的!” 感觉保罗的确赌了一把。
平行关系的呈现——苏菲与母亲亲密关系的模式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明明内心蛮渴求的,但是表面当中却是好像很恨、想要争吵的样子。在治疗关系当中也是如此:其实苏菲在治疗当中也是非常喜欢保罗的,但是却总要去用争吵的方式、用拒绝的方式,去防御亲密的依赖。
“我不能治疗一个我不爱的人。”
其实这些提醒我们:我们在临床心理的实践过程当中发现一个来访者,比如一个女儿,对待母亲,如果有异乎寻常的怨恨的时候,似乎应该探索一下这个女孩的父母之间的关系、女儿对父亲的幻想、或者女儿有没有和父亲心照不宣共同保守的秘密以及伴随着对母亲的内疚。是害怕自己破坏了父母的关系才不告诉母亲,还是苏菲感到自己已经破坏了教练的家庭?
一个人害怕自己性的觉醒、性的成熟,然后会转向对食物、对体型的控制,然后过度运动、然后抵抗自己的身体变成一个成熟的女性,这是厌食症的心理动力学特征。
在扪心问诊当中,苏菲的案例,是我认为是最成功的治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