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asha 于 2014-4-4 13:48 编辑
心理引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师罗格没有只是简单地针对口吃症状本身去为公爵做生理矫正和训练,这是有别于其他医生的明显之处,他很明确的告诉公爵,口吃的形成是心理引起的,而最终治疗之所以取得成功,也是公爵克服了自身的心理障碍。与其说是口吃治疗,不如说这更像是一场心理治疗。
《国王的演讲》The King'sSpeech
导演:汤姆·霍伯
主演: 科林·费斯 杰弗里·拉什
内容介绍:
约克郡公爵(柯林•菲尔斯 ColinFirth 饰)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贤惠妻子伊丽莎白(海伦娜•邦汉•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 饰)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杰弗里•拉什 Geoffrey Rush 饰)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虽然公爵对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但是,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着心理的障碍。乔治五世驾崩,爱德华八世继承王位,却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不惜退位。艾伯特临危受命,成为了乔治六世。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二战前发表鼓舞人心的演讲……
《国王的演讲》是前年奥斯卡的大热影片,主演凭借在片中的精湛演出获得了奥斯卡影帝殊荣,他的演出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是将角色症状背后的心理感受刻画的入木三分。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口吃都会对现实生活带来诸多困扰,更何况对于一个必须要面对公众讲话的大人物而言。柯林•菲尔斯很好的把握住了这一人物内心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将这一角色塑造得立体生动饱满。
从精神分析看症状的形成:
要探究为何罗格的语言治疗会如此有效,首先要了解一下口吃的成因。我们知道,口吃并非一种单纯的生理疾病,很大程度上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在罗格的第一次治疗中,他询问公爵从何时开始有此症状,公爵当时态度反应强烈,拒绝承认这是后天因素,如果以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看待这场治疗,这种拒绝是一种明显的阻抗,当事人一下很难接受对于自己症状的真实解释,因为症状对他们而言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换言之,他们能从症状中获益。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对于一个深受神经症状折磨的人,无论强迫、抑郁还是躯体化症状,都让人痛苦不堪,又何来获益?
精神分析认为症状的形成来源于自我功能的丧失,对本我和超我之间矛盾的无法调和。本我中装盛着满满准备蓄势而出的欲望,而超我则高举着一把大斧,时刻准备着斩断那些冒出头的欲望。 自我斡旋与二者之间,试图让他们加入三方会谈,以求一个让大家都满意的结果。当自我不够强大,无法很好履行这一协调工作时,就会陷入内在冲突状态,并以各种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具体到影评中公爵的口吃症状,是一种典型的躯体化表现。那公爵内心最强烈的欲望是什么呢?答案是表达的欲望。这里并不是指相对口吃而言流畅顺利的口头表达,而是指真实自我的心理表达。 作为一个王室成员,公爵从小就生活在一种不被容许表达自我的氛围之中,不能是左撇子,不能膝盖弯曲,不能……,对生理自我的否定和压抑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心理自我。所谓君君父父臣臣,尤其不能逾越王室既定的规则,作为王位的并非第一继承人,不能对国王的职位抱有非分之想。公爵在一次和罗格的聊天中提到,哥哥戴维德继承王位对他而言是个解脱,因为终于知道自己不可能成为国王了。仔细去体会这句话背后的感受,实际却是在讲愿望无法满足的无奈。
成为国王的渴求,对公爵而言,并不是名誉权利的追逐,而是心怀对国家的责任感使然,然而这种渴望又是危险的,因为他意味着对规则或者说父权的反对和挑战。在影片中,当公爵一旦提及像国王,哥哥,国家等这样的词汇时,卡壳的现象就表现得极其明显。这些词汇与他内心的欲望联结,一旦开启,就会勾动所有和这些词汇相关但又不被超我容许的本我意识,而无法逃过自我的审查和超我的谴责,因此,那些话在喉口就要脱口而出,就像本我的想法就要不顾压抑冲破自我的防线,最好的防御就是筑起一道高墙,阻止真实想法进入意识,并采用合理化的方式来试图来欺骗本我,“你看,我这样连话都无法说清,怎么又资格当国王呢?”由此一来,内心的冲突就被掩藏在了症状背后,而症状也因此具备了意义,一旦被解除,就迫使当事人不得不撕下防御的面纱,去面对内心激烈的冲突和斗争。
所以在咨询过程中,如果一开始就去和来访者讨论他们症状的真正意义,会引起来访者极大的防御,给咨询关系带来破坏性影响,往往导致来访者的脱落。只有在双方建立了稳定信任的关系之后,随着移情的发展,治疗师方可选择合适的时候给予来访者适当的解释。并且解释的目的不是告知, 重点是让来访者能从中体会到自己的真实内心感受,加强对自我的了解和增进自我的功能。(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