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主诉:
我最近接诊一个中学生,每周1个小时,收费。但事实上,家长一周不停地给我打电话,累计一周都打了七次,爸爸打了,妈妈打,每次都是1小时,倒是在向我反映孩子的情况,但实质上是家庭问题,……我很烦恼,我算是给家长做咨询吗?一个个案占用我太多时间了。
具体情况:
1、本来自己觉得不想给他们增加费用,但这两周我确实感觉太费心了。
2、有次父亲打来电话,跟我讲他不愿意回家的事,一个小时。
3、有次妈妈打电话来谈他老公不理解她的事,当然他们每次都会以孩子的事开头,其实我也不愿意听,但事实上都会和孩子问题有关系。
4、今天下午也属于家长面谈,但两小时后,他们只是支付了孩子的面询费用,但实际三小时连续咨询,我很疲惫了……当然因为没有原先规定,对于家长的也不属于很专业的咨询,我心理上没有和她建立咨访关系。
5、孩子不愿意面对父母。
6、有时我觉得我成了他们全家的咨询师了,但我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心理老师大本营破解分析:
1、首先感谢这位老师提出的困惑问题,在中学生咨询涉及家庭问题和中学生收费咨询两个方面都很有代表性。
2、老师目前已经进入了某种职业倦怠,“我很烦恼;我很疲惫了……;我觉得我成了他们全家的咨询师,我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稍不谨慎,就会成为职业枯竭。我们建议寻找专业的督导师辅导。
3、事情的原点是,收费的中学生接诊。说明这是心理老师在学校工作以外的工作(工作以外的额外心力付出),而且很可能是初次尝试。这里面非常可能有既想要增加收入,又不想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的内在矛盾存在。这本身是合情合理的,只是还在摸索如何设置的过程中,就会额外产生精力的消耗。
4、一般设置边界的踏破,都是循序渐进的。目前“家长一周不停地给我打电话,累计一周都打了七次,爸爸打了,妈妈打,每次都是1小时,倒是在向我反映孩子的情况,但实质上是家庭问题,……”,已经很明显的泛化蔓延了。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坚持直接提出拒绝,也就是平时我们说的say no。间接强化的学生父母的跨越设置的行为。假如可以,建议老师请立即终止这种泛化过程,明确反馈老师目前的感受,提出收费或终止给父母额外免费的咨询,至少要限制父母行为对老师的影响。
5、“我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与“两小时后,他们只是支付了孩子的面询费用,但实际三小时连续咨询“从上下文看,可能存在着比较直接的关联。笔者小题大做一下。从免费咨询转向收费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的心态微妙变化,好像经常会出现类似的过程,值得我们认真对待!也就是这里有一个很大的争议点,收费如何改变了咨询师?这确实发生了,又没有太多的理论研究和行业规范存在。
6、老师的反应与”孩子不愿面对父母“如出一辙,可以将此情况反馈给父母,获得一次领悟的机会,当然需要慎重选择合适的时机。至少需要双方咨访关系很好的前提下,而这个前提又是在老师自身愿意去建立咨访关系的前提下。
7、上面文字对学生信息了解的不多,不知咨询进展如何?假如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考虑实施转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