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ANA 于 2015-4-17 11:44 编辑
别人都应该待我好(上)
一
小惠突然不去上学了,也不和任何人说话,只是一个人待在白己的房间里。她的父亲和老师都很着急,希望我能帮助她。
从小惠的家人和老师那里,我对小惠有了初步的了解:她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很高,从小到大,各门功课都很好,儿其是数学;她性格偏内向,在班里有几个较好的朋友,也比较受老师的喜欢。父母工作较忙,因为她的成绩很好,所以平时对她的在校情况不怎么过问,她自己也很少说。对于她为什么突然不想上学,大家都不知道确切的原因。
针对这一情况,我决定去小惠的家里进行访问。我的身份是她们学校聘请的校外“知心姐姐”和大队辅导员,家访的借口是给她获奖的手工作品送证书和奖品。
二
第一次见到小惠是人她的小房间里,当时她正在看书。她的父母和我寒暄了几句后,就接事先的约定借故离开了。从小惠漠然的神情中,我断定她并不想理我。
用萨堤尔人际沟通技术,打破开始的沉默
“你的手很灵巧。”我决定从她的手工作品入手,“这幅梅花剪纸既形象又生动,活灵活现的。我虽然也会剪‘喜’字,但剪得不好。”
“是吗?‘喜’字可好剪了,我教你。”
也许我提到的是一个她很感兴趣的话题,也许是因为她知道我不足她们学校的老师,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总之,我们的交谈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使用积极的关注和共情使谈话得以继续,建立信任的关系
渐渐地我们的谈话内容从手工制作转到了学习、同学交往、任课教师等方面。在提到她的数学老师时,我注意到小惠的表情很奇怪。而对于她不想去学校的原因,她总是很巧妙地回避,只是告诉我,如果换一个班级,她就去上课。临走时,我把咨询室的电话留给了她,并把小惠希望换班的愿望转告给她的班主任,为了让她尽快返回学校,班主任答应了她的请求。
第一次见面使我对小惠有了更深的了解:小惠的父母都是独生子女,她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很宠爱她;在亲人的眼中,小惠一直是个很听话的孩子;天资聪颖的她一直是老师的宠儿,成绩优异又使得她在同学中引人注目,有的学生甚至以能做她的朋友为荣。在她生活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对她很好。都很喜欢她。她也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并认为这一切都理所当然。
小惠从小就缺少同龄人的陪伴,加上家人也只是今生活上无条件地满足她,而很少留意她内心的想法,使得她早早地就习惯了封闭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少向别人倾诉。
小惠在提及数学老师时奇怪的表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开始问她的老师和同学了解其中的原由。
原来,她们学校最近有一次各学科的竞赛,小惠想要同时参加数学、语义。英语和物理的竞赛。可是数学老师却没有选中她(她最擅长数学),选中了科代表,而小惠和数学科代表的关系平时不是很好,因为她们在数学学习上都很出色,但是每次考试科代表都输给小惠。
从我陆续了解的情况来看,小惠的生活环境(她所接触的人都对她很好)给了她一种错误的认知——“别人都应该待我好”、这属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际交往障碍者的非理性认知。一直是老师宠儿的小惠,突然遇到一个待她一般的数学老师,觉得很不习惯。老师不仅不让她参加数学竞赛,还让与她是对手的科代表去(其实数学老师是考虑到小惠要参加比赛的科目较多,怕她应付不了;再说,也应该给别的学个一个机会),这让她难以接受,因此产生了抵触情绪——不想上学校。她提出要换一个班级,只是为了避开数学老师和科代表,避开她认为待她不好的人。
|